朱老师对家庭教育方面已经分享了好几次,每次朱老师娓娓道来,都如同大姐姐在分享她的经验故事。朱老师通过了三个方面来解读,在第一方面《新的觉醒》中,讲到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阿德勒说过:人终其一生在追求两件事,一个是归属感,另一个是价值观。朱老师说到,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予价值,那这个孩子一定是幸福的。处在现代快节奏的我们总是很“现实”,这个价值感在生活中如何实施呢?我思来想去,说实话,我也很苦恼,听了、看了这么多育儿书籍,怎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见起色呢?或许还是修炼不够吧!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被好好爱着的孩子,发自内心珍视自己的价值。可是我们作为父母,如果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谈资,作为和别人攀比的工具,就会带着有色眼镜。不要总拿成绩说事,成绩好了,万事大吉,相反,哪哪都成了毛病。
2 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
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被需要的感觉,他的价值感就会很高。今天中午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做饭,虽然过程中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我要接受他们的不完美,接受他们第一次的笨拙。
3.做积极乐观的家长
喜欢抱怨的父母,会给孩子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不仅降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让他失去价值感。同时,积极乐观的家长会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减少负面情绪,夸着夸着,装着装着就像了。
第二方面“教养的迷思”让我印象深刻。
1.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最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和这本书的观点很接近,阿德勒说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无论走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每个人的节奏不同,花期不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勿陷入“唯成绩论”。
2.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们生活的真谛不就是快乐吗,通过朱老师的解析,原来这句话是半对,除了快乐,更需要关注的是培养韧性和强大的自我。
第三方面“恐惧的来源” ,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这八点大概就是我们“焦虑”的来源吧。
不被爱的恐惧、对冲突的恐惧、对投入到恐惧、对独立自主的恐惧、对不幸福的恐惧、对失去控制权的恐惧、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对平凡的恐惧。
阿德勒说,人生的所有课题——交友的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这三个人生课题无非分为我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放下别人的课题,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烦恼就会飞走。
感谢朱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在老梁读书会获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