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4:“孝”的“达”境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的孝算是到了无过无不及的‘达’境!所谓达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传承先人的功业。在春秋时节整修先祖宗庙,陈列宗族祭祀重器,安排人再现先祖着装时的风采。进献符合时宜的食物作为祭品。宗庙祭祀的礼节,是为了区分血脉传承的昭穆。依照官职爵位次序展开,是为了区分贵贱。在祭祀时各有各的分工,是为了区分贤愚。祭祀后敬酒酬谢一切助祭者,是为了代表先祖普施恩惠。最后同姓之内依照头发颜色敬酒,是为了区分长幼。站在适宜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来的祭礼,演奏先王流传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仁爱先王所仁爱的,奉事故去的先祖就像他还活着一样,奉事亡故的先祖就像他就在身边一般,这才是孝的‘达’境。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奉事天地的;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先祖的。明白了郊社奉事上帝的祭礼,体察了四时祭祀先祖的要义,治理国家就像看自己手掌心的东西那样一目了然。”
文王算是“无忧者”的话,武王和周公算是“达孝”者,说的直白点,文王算是深谋远虑者的话,武王和周公算是活得极为通透的明白人。
孔子盖棺定论——“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这个“达孝”,说到底就是“至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恰到好处的孝。“达”有“至”的意思,明白通达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一、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是孔子对“达孝”的概括性描述。
今人在教育上表现出的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在自己身上没能达成的圆满,希望通过子女来达成,以至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风蔚然。最后,常常适得其反,做子女的宁愿选择背道而驰,也不愿就范于父母安排的人生。
由此可见,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与事业。对于文王而言,武王和周公便切实做到了这一点。武王承袭文王光大周部族的使命——“壹戎衣而有天下”,周公进一步建立宗庙,光大列祖列宗的事业,建设礼乐制度,永葆这份事业。
二、善言建设祖庙与组织祭祀
《尚书》讲“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真正值得一观的德行,要透过七世之庙来推敲。宗庙建设的意义,便在于物化和显扬这种德行。
每逢春秋农闲时节,正是修缮祖先宗庙的时候。将先祖所藏的重器都陈设出来,以表示能守而不敢遗失与遗忘;对先祖所穿过的衣服,让代表先祖的人穿上,不仅使其神有所依,也表达“祭如在”之思;供奉符合时宜的食物,像述职报告一样,向先祖汇报时序变化和管理成效。
关于宗庙祭祀之礼,张居正概括的简单明白——“夫序昭穆,亲亲也。序爵者,贵贵也。序事者,贤贤也。逮贱者,下下也。序齿者,老老也。武王周公一祭祀之间,其意义之周悉如此。”
三、善于自祭祀活动中体察治国之术
孔子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当时的邦国而言,大事无非祭祀与战争。认真想一想,只有这两件事,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大规模人群的协作,也只有这两件事,体现和展示着邦国君主组织规模人群协同的能力。
当时的祭祀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天地的祭祀;另一类是对先祖的祭祀。祭祀天地,以承继天命,祭祀先祖,以光大事业。孔子讲“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搞明白了这两种祭祀的理解与要以,治理国家就像看自己手掌心的事物一般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