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谨严之理,圆通活变之法,精当灵验之方。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弦者,外邪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此无小便不利,且有烦渴,而仍用五苓,即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之理也。须知此渴必喜热饮,而脉浮弦,则必有恶寒之表证,故与白虎不同。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夫水气作渴与热蒸作渴不同其治者,以寒温各别也。伤寒汗出而渴,为膀胱蓄热挟水气上升,非肺胃郁蒸之热也,主从五苓散。
若不渴者,则阳虚便防阴盛,此汗近于魄汗,其中伏有厥逆筋惕肉瞤之证,故用茯苓、甘草之甘,以益津液而补心;以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行卫。
二证俱有小便不利证,而热蓄膀胱与寒蓄膀胱虚实不同,则又从渴与不渴处辨之。观厥阴条厥而心下悸者,用茯苓甘草汤治水,则知此条之渴与不渴有阳水阴水之别。
有水而渴,汗属阳气升腾;有水不渴,而汗属阴液失统。茯苓甘草汤用桂、姜者,行阳以统阴也。阴即水也。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此厥阴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也。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证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
茯苓甘草汤,治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