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尽人事而听天命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反思结果,从自己、他人、关系三角度审视成因,去除恐怖、应该、合理化思维。
有四种典型的不良情绪。
第一种,过分地烦躁。
第二种,过分地生气,对他人戒备。
第三种,过分抑郁,干什么事都没精打采。
得意忘形,高级境界,是你把涵义找到了,外在的形状其实变得不太重要了。
失意忘形,要命的状态。
第四种,过分地内疚,觉得一切事都是因为我,特别自责。过分的话,那就是存了一丝私念在。
四种不良情绪是怎么来的?
很多错误的在生活当中纠结的方法,就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认为说只有改变A,才能够改变C。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你总是期待着一切都如意,你才能够有一个如意的感受,那你就这辈子都不会如意。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A,经过了各种各样的B之后,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C。
三个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也就是三大错误的B。
第一个恐怖化。喜欢把事想得特别严重,总觉得万一怎么样,那怎么办。
每天写一个近期最担心的事,团成纸团扔在一边。写两礼拜,然后再过上一段时间,把那个纸条拿出来看看,结果是什么?
第二个应该化。事发生了,觉得应该不是那样或者应该做得更好。先对自己提出来应该化,就是我应该怎么样,我必须怎么样,我为什么不怎么样,我如果那样就好了。然后就给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事实上已经发生过的事就已经是合理的事,你就应该接受它,而不是说如果它没发生该多好。
第三种合理化。都行,没事,这个我觉得这都能理解。习得性无助。
病态思维模式会导致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恐怖化
2,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说考大学、重要的项目、重要的关系––应该化
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应该化。
孔夫子讲“子绝四”,就是论语当中说“子绝四”。孔子有四件事是从来不做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某件事出错了,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要追究别人的责任,一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点––应该化。
5,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抱着深深的忧虑,失去安全感。
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找到这些方法,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就很痛苦––应该化。
7,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发生了任何事跟我都没关系,这都无所谓––合理化
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就会永远开心。––合理化
9,因为过去或者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应该化。
10,这些坏人坏事就不应该存在––应该化。
这十种错误的信条会导致特别多不良的C
正确的方式怎么做?
埃利斯第四种思维模式,这第四种思维模式的B是,更好的选择。
“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第三选择》认为人在一生当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无论何时何地,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
做到“更好的选择”,
首先,你永远都有着更好的选择的可能性。接受了“更好的选择”这个理念以后,你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怎么做才能够更好、怎么做能够对这个家更好、怎么做能够对这个孩子更好、怎么做能够对我们的关系更好。如果做不到的话,其实也没关系。孔夫子讲君子不器,不要给自己的身份贴一个标签,你是这样一个人,你就必须得做这样的事。
怎么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呢?
一共四步,
第一步是首先反思,为什么会有C,我为什么睡不着觉?我为什么为这个事气得吃不下饭?反思一下,找你那个错误的B,然后审视一下你的B。审视你的B的时候,你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下这种关系的角度,这个情形的角度。
然后接下来如何去对抗自己的B,就如何去反思或者是对抗自己的B。说我怎么样替换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样让自己走出这个恐怖化或者应该化、或者是合理化的这个思维模式。
最后一步就是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就是孔子讲的“尽人事而听天命”。当你能够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就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了?
佛教讲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佛教绝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用干,佛教是非常精进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能够不断地精进、努力的时候,可以谈定的接受一个随缘的结果。
检视一下自己的大脑,是否有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出现了这里边的某一种思维方式,给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模式,怎么样能够让这个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