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三十(1129)
今天谈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一般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体裁大多以记叙文为主,根据儿童少年的认知特点,辅以童话、诗歌、寓言等文体。这就是说,文本的主题对儿童来说容易解读与获得。
但小学语文教学普遍是单篇教学。一般地说,我们遇到小学某年级的某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习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所以很多时候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一篇篇课文,但假如没有情境,没有主题的“挈领而顿,万毛皆顺”,这些词语或篇章的获得仅仅只是浮光掠影,而且这种支离破碎式的学习是违背语文学习整体输入之特点的。
语言是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但脱离了具体的语意场,符号的意义就会衰竭。因此,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须引领儿童回到整体感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运用主题“一以贯之”带动整篇或整组学习内容。这就好比儿童读到了“田园”,不能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更应理解为心中生命之所、精神家园。儿童读到了“春雨”不能只解作春天的雨,更应理解为焕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于是“春雨”、“田园”赋予了儿童生命的味道,文章的主题就会渐渐凊晰地高出那具体的语意场,带给儿童更为澄澈的生活理解和人生启迪。例如,窦桂梅校长在教学中抓住《清平乐·村居》的“居安思危”,串起学生对整首词的感悟;抓住《晏子使楚》中的“尊重”,让学生体会文章怎样描写晏子的表现以及由此获得对个人以及国家的尊严的深刻理解;抓住《再见了,亲人》中的“伟大的友谊”主题,从散文体裁特点、作家所选取的典型角色中,让学生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国际友情。
为此,主题教学避免了语文教学分析化的倾向,实现学科教学与育人双重功效的共同达成,通过课堂的整体构建,使儿童经历完整而又充满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其课堂呈现网状结构,以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教学。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就不再是逐字、逐词地分析,而是在对文本言语的具体揣摩中,深入并深刻理解这类语词的思维内涵与情感取向,于是在每一个主题立意背后串联起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就串联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份厚重的思想与情怀。一旦这些生命中的关键语词在儿童心中留住,就将这个词语背后的典故、故事、情感、哲思一并植入儿童内心,收入生命系统,形成精神成长内核。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学意义在此真正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意义也在此。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以“语文立人”为核心,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多种资源,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形成主题意义群,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精神丰富,进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与培育价值观,形成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