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是不是希望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是不是希望少吃几口饭就能瘦成闪电?是不是希望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立即变成专家?或者是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总是感觉学无所获,甚至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深深地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表现。你是不是又要责怪自己为什么做事没耐心?为什么意志力薄弱?老伙计,别再责怪自己了,别把自己变成背锅侠,在痛苦中苦苦挣扎。这其实是大脑的天性。我们的情绪脑和本能脑原本就是避难趋易,贪图享乐的。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与之对抗毫无意义,我们要顺势而为。
怎样顺势而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事物的认知规律,明白耐心的底层逻辑。
第一,明白复利曲线。我们之所以面对困难缺乏耐心,是因为我们不能从全局出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短视的认为做成事很简单。
事实上,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前期要冷静的面对缓慢的增长速度,直至坚持到拐点。
第二,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刻意练习把练习的区域分为三个,即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只在舒适区,容易因无聊而走神,贸然进入困难区,容易因受挫而畏惧逃避。
所以,我们想要让自己高效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拉伸区(即舒适区的边缘)。
第三,明白成长权重比。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改变量在深层,虽然占比最小,但效用最大;学习量在表层,虽然最大,但效用最小。
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只是事倍功半。这也是越学越焦虑的真正原因。我们只关注表层的输入学习,如看了几本书,学了几个小时,做了多少道题,背了多少个单词……看起来学了很多,但却陷入了欲望的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感动自己,却收效甚微;若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焦虑的怪圈。
第四,明白学习曲线。即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上升的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一种波浪式的曲线上升的关系。
学习新内容,刚开始处在上升期进步非常快,之后会逐步变慢,进入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非常努力,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觉得退步了,其实并没有,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一直在不停的发生链接,只要坚持继续学习,就会不断的巩固,到了一定节点就会进入下一个上升期。因此,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挫折和失败,在别人放弃时,我们继续坚持。
明白了这些,在以后的学习新事物或者面对困难问题时,不要过于焦虑,可以温和的对自己说:“人的天性就是这样,我理解你,我们慢慢来。”在诱惑面前,我们不与之正面对抗,而是开心的对自己说:“一会儿就去,把这个重要的事情先干完,我会玩的更安心!” 面对过失时,我们也不必过于自责,而是平静的对自己说:“既然做了就做了,后悔只会耽误我更多的时间,我现在就开始做重要的事。”
只要我们彻底明白了保持耐心的底层逻辑,拥有耐心就不费吹灰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