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分小组研讨,体会本课的句式特点,写作方法,理解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
1询问预习方法。
2指导重点字词:羁绊,蓦然,冗杂,亢奋,晦暗。
二:看视频,感受气势。
野气,轰轰烈烈,热情奔放,整齐,雄壮,壮观,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比较看视频的感觉和阅读课文的感觉。
1.谈读后的感觉。
语文课上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直接表达感受,也可以把感觉转化为比喻的说法。
2.哪些句子让你人特别感觉到热情奔放,轰轰烈烈?雄健之风,原始野气?谈谈阅读为什么找到这些?
四: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在交流的基础上,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
2·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点?
排比:力量,速度,幅度,多角度修饰。
比喻:从喻体入手分析。
反复,对比,夸张,
3.短句有什么效果?
对比《荷塘月色》,环境雅,节奏慢,用长句,本课感情猛,节奏快,用短句。
4.朗读课文,感受“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思考安塞腰鼓的特点。
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小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者是黄土高原的人,是西北作家,他写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感情,所以用了“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如果每个人来写自己的家乡,能写出什么感受?身在其中,每个人的感受肯定都不一样,自己动手写一写。
王荣生教授评课:
一:教学的流程
1.课文的起点和终点
郑桂华老师的这节课起点处是学生对课文很低级的理解水平,当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关注的时候赵老师出示了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体会安塞腰鼓带给人的感觉。
课程的终点,是学生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对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
2.连贯、留向与疏导处
课程流向:
(1)从对事的感受转移到对文的感受:
看录像谈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
学生自己感受句子,交流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2)延伸到感受精细化
能不能把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
(3)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短句,强烈,长句,抒情。
(二)教学内容的落点
看录像,教学内容落点在文本的阅读和感受。
读课文,教学内容落点在学生的感觉。
圈一圈,落点在感觉的细腻丰富。
《安塞腰鼓》是散文,内容非常明显,就是让我们最大程度的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本课不适合流利朗读,而要通过刻意抑制的朗读,竭力挑起内觉发声。作者对语言的砍削,雕琢,一系列变形的陌生化处理,就是为了流利的朗读。
感悟:平时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大都采用了朗读的方式,王荣生教授却认为,这一课不适合朗读,需要在自我的慢慢阅读中感受,感受腰鼓的力量。而齐声朗读,会让感情慢慢划走。
教语文,是一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