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在上完四个班后,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比如水的体积单位毫升、橡皮泥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浸入的体积,学生在数学上还没学到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同学是很陌生的。而这节课的教学是要建立在学生知道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和概念上会很困难,也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本课采用了提出问题的形式开课“钢铁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为了引出概念“排开的水量”,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解释放入橡皮泥后,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的答案:因为橡皮泥有体积;因为橡皮泥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因为橡皮泥把水挤出去了;因为上升的水位等于橡皮泥的体积。学生的想法很多,都是正确的,在计算排开的水量的活动中,也能反映出学生在理解概念“排开的水量”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将沉的物体的体积和排开的水量建立联系,以及两个单位之间是可以相互换算的,为后面“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如何比较体积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一问题起到铺垫作用,然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学以致用,会想到通过比较排开的水量来比较体积。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实验,在实验前先一起讨论实验材料的用途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在前面两个班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反映出了教学设计上的漏洞,首先没有做到合理分工,需要教师强调:一名记录员、一名读数员,两名操作员(负责每次实验前检查水位和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其次是拿到实验单后,没有养成先写班级、组数和学号的习惯,还是要教师提醒。读数时也不认真仔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采集数据的重要性,需提醒学生读数前弄清楚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毫升。最后是对数据的思考还有待提高,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环节降低了难度(改成了填空的形式)。
在将橡皮泥做成能浮的形状的实验中,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尽快地做出浮的形状,尽可能做成更多的形状。这一环节班与班之间的差距很大,前两个班的学生完成情况较好,于是我在实验中加入了研讨的问题,提前完成的小组可以先思考。但是接下来的一个班,只有两三个小组做出了能浮的形状,并且都只做出了一种形状,在数据收集上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又通过图片展示几种能浮的形状,给予启发,在巡视的时候也进行指导。
在研讨环节,教师先总结实验现象“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有的浮”,然后提出问题“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你认为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我执教的四个班,学生几乎都是在问题提出后,就不假思索地答与形状有关,一个是实心,一个是空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节课的知识白讲了,收集实验数据没有起到作用。由于教学设计中将“排开的水量”概念前置,学生很难回忆起这一概念,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经过提醒学生对比数据的变化,才发现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本课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开课,在结束部分再次回到这个问题,在询问学生是否从本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时,大部分学生仍是一片茫然。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也只是想到将钢铁做出了轮船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所以浮起来了。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空心的形状可以让物体浮起来”这一实验现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略了本质的原因,也反映出学生利用新知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突破教这个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多次强调排开的水量,并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与沉浮情况之间的关系“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