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前,我想向叶嘉莹先生道声抱歉,因为自己对她只浅略的有一点点了解,且没有好好地听过她对中华诗词的精彩解读。
昨日朋友圈,多是关于告别先生的文章,点开细读了她的点滴生前事,感慨万千。
恰逢前段时间写作单元作文“生命的诗意”,与学生一起,匆匆了解过一点关于她的主要事迹,很多孩子顺手用在了作文中。但我想,他们对先生的了解应该也和我一样片面而浅薄。
因此,今日临时调整了上课内容,我想让同学们对这位大先生有略微清楚细致的认识,也变向引导告知:勤于思考,关注身旁近事,你能发现触点颇多。
首先,分享同学们写过的精彩片段,将思绪带回我们曾经的习作素材中:
接下来,我问同学们:除了大家写的这些内容外,你还对叶嘉莹先生还有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家的回答是“摇头”。那行,既然不了解,那我们一起品读这篇对叶嘉莹先生生平有着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
文章篇幅较长,其中一个班是逐文细读,但后来发现时间稍显紧张,后小半部分不得不匆匆收场;另一个班吸取教训,采取了跳读的方式,重点把握了13个关键点:
1.2020年9月10日,96岁高龄的叶嘉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2.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3.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孩子,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都讲诗。
4.她不识字时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
5.大学时代邂逅老师顾随,走顾先生的路子,传顾先生的衣钵。
6.1948年,南下结婚,随命运拨弄和抛置。
7.台湾生活期间,丈夫被捕,母女生活陷入暗夜。
8.丈夫释放,性情暴戾,生活一度绝望,想过自杀,不能离婚,因她执念于自己是“旧的女子,我还有我的父亲,两个女儿。”
9.“后来我谅解了他,是想到王安石的一首诗《拟寒山寺拾得》:风吹瓦坠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10.叶嘉莹从不透露自己的不幸,她用诗词抚平自己的忧伤。
11.除17岁时母亲离世,她还经历了52岁时女儿女婿车祸离世的致命打击。诗词帮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12.退休时捐出一半退休金,创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是已故女儿女婿的名各一字。
13.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累计捐赠3568万元。
…………
分享完先生的故事,我再问同学们:对于昨天朋友圈风起云涌转发这类文章的事,你有怎样的想法?
有声音小声地回答我:人只有在死后才会被人们记起和怀念。
谁说不是呢?
人只有在死去时,他的一生仿佛才如惊雷,惊醒了沉睡中的所有人。大家缅怀、叹息且唏嘘不已。当然,曾经的他也活跃在一部分的心中与近旁,而此刻,他激荡在更多人的心田。
能以这样的方式被铭记,其实也幸福和值得。如我们一般的“有的人”,默默一生,甚至荡不起半点尘埃。
一起读先生的故事,一方面当然是想要让孩子们知晓先生不平凡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想让他们知我感慨:
(一)先生的一生,写满了坚强、热爱、执著与坚定;也写满了宽容、责任、担当和大爱。
(二)太多的英雄、伟人,他们平日里也静默得如同尘埃,待离世时方能触动人们的心弦。人们的热情,像风,来得猛烈也消逝得快。而真正的星,值得也需要我们追在平常的每个日子里。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民族有希望,人民有未来”。
(三)不细致了解先生的经历,我不会知晓她曾用前人“瓦自亦破碎,匪我独血流”这样的诗句,抚平忧伤,实现了自身对婚姻的“救赎”。
这让我想起李修文先生在《诗来见我》中说的话:“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处在怎样的境地中,总有那么一句两句诗词在等待着我们,见证着我们,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和它们破镜重圆,互相指认着彼此。”原来,诗词里果真早有我们的前世今生。
课堂的最后,留了个小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分享,你有怎样的感触?可以针对先生本人的经历,也可以针对老师安排分享这个行为本身。
不知是否,能有能带给我惊喜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