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珍珠鸟》
一、导入
1.课前预习(课文预习方法:读课文、标自然段、初步了解内容)——注意末段的冒号作用,自然段的标注易错
二、七好读课文
1.出示问题:文中直接描述作者得到珍珠鸟的心情?
2.学生回答“七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复范读、指导读;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注意有个别多音字、同音字的指导
3.“七好”读完已经基本理解全文
4.回扣首段
三、反写作文
1.介绍作者
2.出示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
3.学生回答(回顾课文内容),教师逐一引导写作方向(总起句+事例)
4.再读1段,模仿1段的写法反写文章(先教怎么入手,接着学生自由写)
5.写作时,老师巡视、指导后进生、评价优生、或整体提示
6.学生123展示(展示时边指导与点评)⭐⭐
7.教师下水文2篇,学生代读
(一篇:外貌+具体的事件+尾段;二篇:首段+妈妈转述话)
8.启示后重新修改与誊抄
特点:以“好”贯穿全文;反写的写作方法,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也考察学习的成果
(于老师习作:歇后语编故事、漫画习作、素描习作、反写)
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件事、几件事,是写人的关键,也是四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
感悟:
《珍珠鸟》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传达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课文首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为中心句,围绕“好”字进行七次朗读。在这七次朗读中,一方面指导朗读的细节,另一方面在朗读的过程逐渐深入“好”在哪里?为下文的小练笔做铺垫。
在学生深入理解“七好”,瞬间转换角色,如果我是珍珠鸟,我想对冯骥才说些什么?在之前的“七好”中,好在哪里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作为珍珠鸟想说些什么?孩子们可以直接“套用”七好的模板。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如果“七好”是积累,那么小练笔就是应用。
于老师的重迁移,迁移的知识,是知识的互换与理解。这样逐渐的引导到小练笔当中,其实极大的缩减写作难题。孩子们往往对作为抓耳挠腮,其实一方面是没有积累,那么在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此时,在教授之前已经让孩子积累,那么再次运用书写的时候就降低难度。
在朗读的时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写作的时候,巡视指导。单一的让学生写作,虽然讲的很明白,但是有些孩子还是难以入手,所以需要老师的指点,于老师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巡视和指导,给予后进生引导,给予优秀孩子鼓励,正是这种来回的教室穿梭,让学生更有动力来完成这篇小练笔。
孩子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对文章的复述,为什么能复述完整呢?就是刚开始读的好。通过孩子们的小练笔,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的文章都是来源于课文文本,对文本进行了再次加工,这些加工,恰好印证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们已经把重难点理解透彻。
《珍珠鸟》的反写习作教学,这是于老师独创的内容。课文来源于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内容,在内容中拓展练习,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在小练笔这类习作练习,完全可以在课堂中逐渐加入,在日常中多积累,在习作课就容易运用。
以读促写、以读促讲、读写结合,这些都离不开朗读,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在我的课堂中,更多的是“遗漏”朗读,反而是把那些知识点作为重点来讲,通过读于老师的课例,发现,哪有那么多的知识点呢?多读多思,在朗读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渗透知识点的讲解,完全可以不把知识点和朗读完全割裂,真正把他们融为一体是我下学期需要转化的一种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真正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灯,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爱意和希望,然后学生真正享受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