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赵老师,大家讨论的结论往往会归结为:因为资源无法达到要求,所以只能依赖现有资源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会说“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其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现场如何处理呢?
从引导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参与者对于“资源不够”的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资源不足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从发展的角度讲,谁能够充分运营好资源,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组织能力。
参会者在工作坊现场出现“资源不够”的反馈,最常见的表现是,人们对目标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的匹配关系,产生疑虑,从而影响团队行动。
可能会涉及多种可能性:
对目标的疑惑: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质疑目标,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目标的策略可行性上,而资源恰恰是支撑策略的重要因素。况且说资源不够比质疑目标在组织内部风险要少得多;
信心不足:对新策略实施没有太多自信,于是希望借助于对资源的理性讨论,隐晦地表达信心不足的感受。
停留在过去经验:笃定地认为“成果是资源堆出来的”。他们的假设是,如果资源不够,则没有达成目标的路径。没有去思考为了达成新目标,应该如何更加有效的对资源进行重构,以发挥既有资源更大的作用;
对资源的定义不清:组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关键因素的理解不一致,比如某个项目的“资源”,既可能是时间资源,也可能是人脉、资金、工具、政策、制度等等。当谈到资源不够的时候,不能笼统地说,至少要明确大家所说的“资源”到底指什么;
对策略与资源的配置有疑惑:观点中笼统地表达资源不够,实际上是对关键策略的认知疑惑,对于资源向哪些关键策略倾斜会更加有价值,值得思考;
资源确实不足:在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较高的目标,那就要思考应该重新认知目标、认知关键条件、认知资源重构的模式。
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存在。
02我建议引导者在遇到参与者针对资源不够的反馈时,需要建立两种假设:
对于组织发展来讲,资源不足并不等同于任务无法完成。当下组织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就是在现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要去完成一个超高的目标。所以,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团队需要更加聚焦于关键任务,有效做好任务分解和优先级排序,以确保有限资源最终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
目标和策略的确立,意味着资源的重构,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不同资源的重心比例,是达成目标的必要动作。
因此,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做出思考:
优化资源效益:尽可能地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重点突破: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哪些关键性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然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这些任务上,以确保关键突破。
拓展资源渠道:当现有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时,开拓新的资源渠道。
资源重构:基于新战略目标的驱动规划,思考哪些资源运用何种方式进行重构, 弥补内部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现场有伙伴提出“资源”的问题,参会者通常会有所回应。
有些回应可能正好契合讨论进程,而有些回应则会把担心、焦虑显现出来。如果这个时候引导者需要做出响应,避免因为故意回避,造成更多参与者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共识的达成。
下表介绍了几种我经历过的典型场景,供大家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每个示例中,引导者的回应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的讨论。
引导者需要理解,提出反对意见并不意味着对立。
引导者需要鼓励参与者谈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找到属于他们的解决方案。(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