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外话
最近在读一本很神奇的书。从来没有哪本书让我们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质疑,也没有哪本书让我们能够产生这样的幸福。
按理来说我们这种一线的普通小老师在读专家写书的时候大多都会只有一种理解与认可的心态,至少我是这样的。但没想到读起陈大伟教授写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竟是充满了质疑的,甚至一度认为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没有用。
因为陈教授提出的这种观课议课观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来讲,只能是看着美好的镜中花,想要却得不到的水中月。
最近这几次的共读,每一次都有质疑的声音发出,大家对阅读学习这种观课议课是否真的有用存有疑虑……尤其是今天读到第五章《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后更是激起了大家强烈的表达欲:我也想参加这种形式的观课议课;这样的观课议课要是真的能够发生就好了;这样的观课议课方式未免过于理想化,实践起来很难;这本书我们看没有太大的用处,还要让领导看一看才有可能落地实施呀……
我也有同样的想法。但王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们坚持读下去,说后面的内容会对我们“越来越实用”。翟老师说,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把落脚点着眼于怎样运用书中的观点去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上……确实,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改变不了别人,那就只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服务于自己之上。
二、新收获
早上六点,准时相约腾讯会议与十几个小伙伴一起,开启今天的共读。今天的主持人朱老师将书中的观点内化成了自己的思考,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了本章内容,梳理得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很值得学习。
阅读本章,能感受到陈教授是一个特别善于从反思中学习的人,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是他的“反思经验之思”。陈教授之所以提出“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是因为“适合研究者的课堂观察方式,未必适合一线教师”,“有利于教师学习的课堂观察才是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课堂观察”。
在本章中,陈教授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提出了观课议课的依据: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综合性、差异性、情境性、选择性等特点。
读了这一部分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在进行观课议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课堂的背后是教师这一个完整的人。无论他的教学实践效果如何,这对授课教师来说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每个人因为能力不同,因为经验不同,他们的教学实践都是具有差异性的,观课议课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个体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不要用责备的态度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和建议,而应该在尊重授课教师的基础上,为他们能力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引领和帮助。
另外,一个人的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课堂的时候,要把教师的某种做法,置身于一个小的“情境切片”中(我理解的“情境切片”也就是我们在观察课堂的时候,要用描述现象的方式去呈现教师或者学生当时的语言、技术、方法等)。并且要把这个小的切片置身于整节课,甚至是整个课程等更大的情境中,以此才不会断章取义,才能够“读出更加有人文意义和人情味的课堂信息”。
有时候,授课教师选择的可能是围绕某一个课时,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授课。那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不能用完整教学的标准去观察教师的某一次的片段教学。在观课议课的时候,更要用价值澄清的方式去理解授课教师选择和实践。
根据这些特点,由此想到了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完美的课堂,我们在落实教学实践时,也要结合着课堂的差异性,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去创设适合自己课堂的情境性任务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
陈教授还提倡观课议课应该进行这样的变革:走向理解性、支持性、发展性、自助式观察。
为了走向理解性观察。我们不仅要“观”,还要“察”。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同时也要察觉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在充分理解授课教师的处境、经历、追求,以及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再去关怀教师和学生,寻找其他教育上的可能性和改变。
为了走向支持性观察,需要观课议课的教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从批判性观察走向支持性观察,从以我为主转为以他为主”。明确我们的观察是为了帮助授课教师研究和解决问题,是为了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找到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的一种理想方法。要注意“观察者的水平不是体现在能否展示自己上,而是体现在对授课教师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支持上”。
所谓的走向发展性的观察,是指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好或坏的结论,而是要基于当前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去建设自己的课堂,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为当下乃至以后的课堂教学建设带来改变与创造。
走向自助式观察是指,观课教师要有“同步上课的思维”,即在观察别人课堂的时候思考:如果我来教将会如何教?同时也要用“自助式的口吻”来进行发言讨论,不要用,“你应该如何……”的方式表达观点,而要用“如果我来教……”“我将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处理方法……”
陈教授还指出,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观课议课变革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充满关怀的。为了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彼此之间,要敞开心扉,要让参与者能够感到安全,不会被侵犯,同时要关注观课议课参与者的情感状态,看他是否喜欢这种方式。只有满足了生存与情感需要,才会让被观察者愿意倾听,愿意在大家的启发与帮助下反思自己的课堂。毕竟,只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更容易被自己接纳,从而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为了促进观课议课变得更有人情味儿,可以把观课议课由针对人的观评转为以“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主要观、议对象”。这样的话,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习上,把自己当成授课教师的助教,尽可能地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通过这一系列行为的转变,就能够让授课教师在活动中避免被过多地评判,帮助被观察教师“认清自我,了解彼此”,促进学习。
三、“自助式”感悟
在朱老师分享完毕以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没有说什么话,但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场“自助式”的学习。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头脑中思考,如果这个问题换我来回答,我会怎样说……在倾听的过程中,一些疑问随着大家的探讨而逐渐走向清晰。
确实,这本书还是要读的。如果本书有幸被领导者尤其是学校负责观评课的老师读到本书,那么我们的观课议课由“批评”走向“同在共行”的变革就变得简单多了。毕竟改革“自上而下”要比“自下而上”容易得多。
如果本书的阅读者是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那么我们学了这种观课议课的方式,在以后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对授课教师多一分理解,在进行观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更注重对人的关怀,帮助授课教师获得成长。对自己来说,我们因换位思考而更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表现,即使在未来的观评课中被批评、被否定,我们也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确实,学习使人内心强大,学习可以帮助自我疗愈。这种对观课议课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用在观课议课上,也可以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上。
能够对自己读到,学到的观点产生怀疑与思考这对我来说是个可喜的变化。因为我已经由全盘接收“获得经验之思”转变为了具有“反思经验之思”的思维。相信这种思考方式也能带着我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断地取得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