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任何一种适应都是既需要自我觉知、又需要他人觉知的。
那么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思想——对自我的心智化?心理研究者认为两种自我觉知的方式分别是客观性(第三人称视角)与主观性(第一人称视角)。从客观角度行进的自我心智化相对来说比较粗浅,而以主观视角进行的自我心智化则包含着最充分的心智化感受。然而,没有一种自我觉知的来源是全然正确的。心智化是一种通过自我创造的过程来进行的自我探索。
只有在最基本的统一思想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对自我和他人进行心智化,即用来描述某种心理状态的词汇的含义是稳定和恰当的,不会因为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变化而变化。
我们对于他人思想的觉知主要建立在观察和推理的基础上。例如观察行为(打开冰箱),然后推理自己的心理状态(想要获取食物来缓解饥饿),来推断对方是不是饿了。可是在缺少第一人称主观知觉的情况下,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将会消失。什么东西缺失了?是个体对于自己归因的自我赞许态度,一种自我表态的普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