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一章由衷的给予 ——回应海霞老师第一章导读

一、导读部分

海霞老师拟题“叩问心灵”,非常精当。是什么让我们悖离了“善”,又是什么让我们褒有“善”?这个议题像是无解的哲学思辨,但马歇尔却用一种沟通方式给我们确定的答案——非暴力沟通,或者称之为“善意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天性中的善意充分展现,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在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的心声,而不被语言暴力裹挟。

二、转变注意力的焦点

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将注意力的焦点进行根本性转移:从评判到观察,从论事到识情,从归咎到溯需,从命令到请求。

反观自身,观察周围,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暴力的沟通几乎无处不在:你太懒了!你太不负责任了!你真任性!你这样做很不恰当!你这次成绩考的这么差,看看你哥哥,次次考的比你强!人都当上副总了,看看你,也不知道努力!我这么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你!我本不想喝酒,是他非拉我去的!你总是忙,从来不顾家!你就不能努努力,让我也在家做个富太太?

这些话语背后,往往隐藏着评判、指责、比较与不负责任,而非真正的理解与关怀。我们习惯以道德标签去定义他人,却忽视了行为背后的需要与感受。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暂停评判,转而关注事实本身,觉察情绪的来源,并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深层需要。当我们将“你总是如何”转化为“我感到如何,因为我需要什么”,沟通便从对抗转向连接,语言不再是武器,而是桥梁。

这个“焦点转变”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被习惯影响地太久了,使用了太久评判性、防卫性、攻击性等疏离性语言,有时还以此为傲,以为这是占了上风,有了赢面。但这样的语言却极易引发他们或自己的痛苦,弱化了人与人的连接。

三、非暴力沟通过程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简单来说就是要讲事实、讲感受、讲需要(原因)、提要求这四步。

区别想法和感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他伤害了我”“他不理解我”“他误解了我”这都是想法,而感受是内心的感觉“我感到痛苦”“我感到失望”“我感到生气”。这提醒我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与需要,而非是向外评判指责,这样才能向对方敞开自己,也给了对方理解我们甚至敞开自己的机会。

四、非暴力沟通的运用

1.对内深度的自我连接与自我误解(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很有必要。

2.对外,改善关系,当然也重要。

3.组织与政治层面的对话与调解,应用不多。

所以想将非暴力沟通用于与自己的对话,与改善关系的对话中,尤其对于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这是迫切要实践的领域,希望可以构建更好的师生对话,拥有更好的师生关系,最起码,避免师生冲突或者误解。

“非暴力沟通不需要对方也懂得非暴力沟通”,我理解的这句话是说,非暴力沟通要从自身和当下做起,先给予对方善意,才会赢得对方善意。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面对对方语言暴力的时候,作者都是给予了尊重与同理心,也赢得了对方的善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