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位开创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级人物。我想到的,从精神分析理论流派发展出来的各种后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看,精神分析还是最基础的理解个体内部心理的理论工具。
大多数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都十分重视生活中的人际过程,特别是早期关系。尤其指个体和父母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者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人际关系中,在我们和他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是我们对他人的心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或内化模仿?),而这往往并不那么符合他人的实际情况。
大多数新弗洛伊德学家使用的是和弗洛伊德一样的研究方法。他们出诊、自我剖析,阅读大量的文史作品,最终得出结论。随着发展,新弗洛伊德流派的学者在三个方面和弗洛伊德的见地不同。一是不再那么重视性;二是不再强调心理的无意识过程,转而关系有意识的思维;三是不再强调本能的驱力和心理活动是心理不适的来源,更关系人际关系。
新弗洛伊德流派学者研究主题。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
关于这一理论,我想到的,自卑和自恋在同一个体中同时存在,如果走向某一个极端都会存在问题,需要调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怎么调整?补偿机制。力求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自己的优越感。我的理解如果自己的优越感到另一个极端就是就是自恋。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缺什么炫耀什么”。这是个体对于其知觉到的童年期自卑的补偿会结合到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阿德勒将其命名为“生活方式”。比如,缺“钱”的人喜欢炫自己有钱。(问题:自我的价值在哪里?)
集团无意识:人格面具和人格:荣格
卡尔.荣格,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也和弗洛伊德的观点背离,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有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和人格。荣格最有名的一个观点是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记忆和观念,其中大部分都藏在无意识之中(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流传着前世今生的说法)。其中有一些是基本的意象,称为原型(?)。荣格的另一个具有持久性的观点是人格面具,我们戴的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这让我想到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不同定位不同的行为呈现,我们在某个群体中呈现的是“当下这一刻的真实”(一位一起学习的老师语)。荣格的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概念是阿尼玛(女性中关于理想男性的一种原型或观念。这种原型来自于哪里?)和阿尼姆斯(男性中关于理想女性的一种原型或观念),女性的。荣格还有一个关键理论是他有关内倾型个体和外倾性个体之间的区别。他还有一个观点是有关于人类四种类型基本思维方式的分类: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女性心理学和基本焦虑
霍尼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三位女性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她的主题是女性心理学和基本焦虑。她强调成年后行为通常是为了克服童年期产生的基本焦虑: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变得孤独和无助的恐惧。
心理发展: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对于精神分析的创新可能使他成为弗洛伊德理论最重要的修正者,他对主要主题是心理发展。他的理论不再关注各个阶段力比多投注的身体中心,而是各个阶段个体经历的冲突和可能的结果。第一阶段,对应弗洛伊德的口唇期,埃里克森称之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对应弗洛伊德的肛欲期,称之为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第三阶段,对应弗洛伊德的性器期,称之为主动对内疚。第四阶段称之为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个体进入中年,接下来的冲突是生殖对停滞。最后一个冲突发生在晚年,完善感对失望。
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和温尼科特
克莱因和温尼科特在主客体关系理论做出了卓越的功效。在精神分析的术语中,在情感上很重要的个体被称为客体。客体理论的一个关键的观点是我们只能通过头脑中的意象才能和他人联系起来,并且这些意象不一定符合实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客体理论以不同形式呈现,主要涉及以下四个主题。第一,所有的关系都是由满意和受挫或者开心和痛苦这样的元素组成。第二,爱恨交织,既你不可能让某人满意的同时,从不带给他挫败感。第三,你所爱的那部分客体和整个人之间的区别。婴儿学会把母亲当做一个完整的人看待,而非仅仅在乎她能够提供所需要的好处,这是一个复杂并且困难的过程,可能一直都不能完成。第四,在某种程度,婴儿及成人内心意识到这些矛盾方面,因此变得焦虑不安。客体好的部分取悦他们,坏的部分却使他们受挫。儿童希望消灭坏的客体,并且防止好的客体丢失。
在客体关系里,温尼科特加入了另一个概念是“虚假客体”一一儿童或者成人用于取悦他人的东西。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小化虚假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
当前的精神分析研究:依恋和浪漫爱情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依恋理论。他假设我们希望有人爱我们,这种愿望在婴儿时期和童年早期尤为强烈,但是它从未真正消失,它构成了我们许多重要的人际关系基础。对保护的渴望使我们发展出鲍比所谓的依恋。鲍比指出孩子会从早期经历中吸取两个经验:一是孩子形成关于自己依恋的人是否可靠的信念;二是可能更重要的一点,孩子形成关注自己是否属于依恋者会做出积极反应的类型的信念(和情绪对应的积极反应,孩子的行为是否被理解?)
在依恋理论的发展,远远背离了精神分析学的根源。如果把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联接,作者认为是弗洛伊德的基本法则是一个人与父母的早期关系形成了未来重要情感关系的模板,依恋理论也是。
精神分析的前景
分析家和心理学家德鲁.维斯腾总结出当代心理学受精神分析影响的五个观点:
1.许多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感觉、动机,都是无意识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做出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
2.头脑同时完成很多事情,所以会产生自我冲突。例如,同时刻想要得到两件相互矛盾的事物是常见的。
3.童年时期的重大事件会形成长大后的人格,尤其是涉及社会关系的类型(例如依恋)。
4,与重要他人形成的关系模式(如和父母)毕生在和其他新认识的人的关系中重复上演。
5.心理发展包括了从不规律的、不成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过渡到有规律的、成热的状态的转变过程,期间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评估精神分析取向的标准不是它对错与否,甚至它是否是科学的,因为所有的理论最终都是错误的。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以下问题评估它,这个取向是否引发了你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并且是否为以前不明白的事物提供了启示?
章节内容拓展: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型倾(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