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老师的书,第一感觉是读书太晚了。
于老师在这本书中引用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还有很多心理学家的教育格言,可见她不但读了这些很多的书,还做了笔记,把这书中的主要观点记住了。而我呢?这么多年我读的书,没有上过20本,我买的两本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叶圣陶教育选集》,都只读了一小半,觉得枯燥没意思,然后就放弃了,所以在读书方面,我没有找对读书时间,而且缺乏持久的恒心,正是这种持久力的缺乏,我至今在教学上毫无建树。工作后20年了,我才开始学习,开始读书,和于漪老师相比,这也太晚了吧?不,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解决问题,其实并不晚,因此从现在开始,每天早睡早起,坚持读书,中午坚持写作,今年简书力求超过35万字,用恒心去超越自己,继续提升持久的学习力、观察力、反思力、写作力,要做留痕学习。
读于老师的书,第二感觉是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书中展现了于漪老师的很多教育理念,是我已经意识到,但是不够重视的。比如“教文育人”。我是从先前的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性,到语文味注重知识传授,到如今注重知识的建构,文化的传承,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培养这一阶段,而这一切都在于老师那里早已经确立了,现在深入地去学习,这些理念应该变成实践了。
再比如“目中有人”。她非常关注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是她践行的理念,也是的崇高追求,他的兴趣观有四个要素: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要有趣味性;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他的兴趣观不仅是“情趣观”,还是“美趣观”——要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语言,崇高的形象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兴趣,又用这种兴趣去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的美,去体会、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于老师兴趣观的目的不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展现了她对教学的崇高追求。而这些都是她个人心血的凝聚,她读书——实践——思考——提炼升华,这些教育思想的精华无不是我们的教学奠基,今后我也要从传承优秀文化、发展学生思维开始,每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要素,让语文课更具科学性,更具丰富性,更具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运用语言了、创造语言,我要发展自己持久的研究力。
读于老师的书,第三感觉是她是“目中有人”的典范。
看于老师的这本书,她应该用了1/3的内容,讲述她的学生观。首先是人文观,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其次是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树立学生观,放下唯我独尊,越俎代庖的思想;其三,她目中有人,她认为教过不等于教会;其四,她认为教要作用于所有学生,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的环境之中,把所有学生的学都反馈到教师这里。
现在反思自己,说实话,教书这么多年,我对学生的考虑很少,我始终认为师道尊严,我也一直记着《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师生关系。以前我总觉得老师,只要足够优秀,只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把知识展现出来,就能感染学生,学生就能够信服我,认可我,学生就应该去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也确实如此,学生很佩服我。但时至今日,我的学识越来越多,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屑。学生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我给他们的他们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我们没有给。昨天上《卖炭翁》,在课本剧表演时,学生非常兴奋,尤其是三班的学生,他们有展示自己的需求,他们还有什么需求呢?尊重、真诚、朋友?影响教师人格魅力的究竟是什么?是学识,是态度,还是真诚?
我也很少会去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有出错,自己对学生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还有教学思想是否正确,或者说我没有反思过自己在学生面前的错,我就像傻乎乎的学生,明明错得离谱,却还自以为是。
就拿最近八四班发生的这些事情来说,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狂妄、目中无人呢?为什么他们不尊重老师呢?如果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那学生也可能是我们老师的复制品,当他们发怒、不屑一顾的时候,必然是与我们有关系的。想想自己上课的态度,首先是自以为是,不认真,在公开课上都能出错,而且有的字音读错了,态度根本就不端正。其次,自己仗着教学经验很丰富,学生特别差,所以就颐指气使,口气不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也没有看作是平等关系。第三,对学生没有耐心,做什么事情都是照章办事。根本就没有因材施教,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而是一刀切,总是惩罚,学生对此很不满意。最后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变化,学生已经是21世纪的学生了,他们已经有相当的价值观,有是非观,当他们对我们的希望人设崩塌时,他们也会对我们瞧不上眼。所以,反思以上种种,是我的方法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根本原因在于我“目中无人”。
解决的办法应该是:走近学生,发现他们的需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真正为学生服务,对于当前农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应该调动各种手段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将他们引入到语文学习的青草更青处,调动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作用于所有学生。
“目中有人”真的很重要,今后的生活中,坚持读书,坚持思考,坚持写作。
以下是我读书时的一点灵感。
1、一个月搞一次飞花令。
月初让学生整理收集有关月的诗句,等到最后一周开展,活动之前再提示学生要背诗句;或者提前给学生印发关于月的诗句,让他们去背,等到时间到了就让他们进行分享或者展示。
2、设置书评小组,剧评小组、影评小组、读书小组、朗诵小组,根据学生学到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进行明确分工,让这些学生去创造,去分享。
3、公开课的教案一定要每个字每句话都写出来,反复推敲,达到优美完善。坚持用课后的词语去造句,让自己的语言也丰富优美,讲究句式,讲究节奏。
4、诗歌赏析:“只有四句或八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两个角度来写的”(于漪语)。就是说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可以根据主题去观察,去推测,去分析它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诗歌。
5、让仿写常态化。
在学《春》时,可以让学生在“春”上面加字,迎春、探春,赞春,写春,绘春,摩春还可以是春之声,春之色,春之情,春之韵,春之语,如果让你来写,你会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课文很喜欢,哪些他是怎么写的?他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先入为主。如果我来写,我会怎么写?及时仿写。
6、增加课堂趣味性
力求让课堂出新花样,即使再怎么喜欢吃面条,也不能每天一个样,教学也不能只一种方式,再喜欢的人都会厌倦。课堂要有趣味性,互动性,讲笑话,聊兴趣爱好特长,一定要联系生活。
7、惩罚也要有个性
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不知道他们的家庭、学习情况,只是一味的处罚,我用对待优秀、自律学生的方法,对待这些差生、不想念书的学生,这就像给盲人一张纸,让他们去画画,所以即使是处罚学生批评学生也要有个性。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必须是了解学生,目中有人。
8、今天我真诚了吗?
我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关心学生成长?有没有与学生坦诚交流?有没有长善而救失?有没有认真的备课?
9、做时代教师
教室里出现了一些尴尬,有刺儿头惹你激怒你,让你生气、愤怒,如果我们还抱着老一套,认为学生不如以往的学生勤奋、好学,认为他们没有教养时,也许我们错了。有一位学生的父亲进了医院监狱,母亲改嫁,但孩子的宏伟蓝图中依然有买所大房子接他们俩来住。他们心是纯洁的,我们应放下架子,不是放下尊严与他们聊天、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三观进发。当我们师生之间出现鸿沟时必然有老师的错误,反思自己,做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