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麻吉星是在2021年11月,那时正好承担一节区级共同体示范课,主题与信息化教学相关,彼时中山小学已经如火如荼开展麻吉星教学一段时间,而本次示范课作为学区共同体展示,麻吉星成为了要求使用的信息手段之一。那时候距离展示课只有两周不到,要将这个崭新的工具融入教学,挑战不小。
麻吉星首次培训是学习软件的安装使用,这个软件优势在于极简,因而上手很快。就在我洋洋得意觉得只要随便用用这个软件让课堂有个使用反馈器环节,让外行看个热闹时,麻吉星负责人叶劲松老师一句话让我警醒起来“麻吉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给课堂加分,用不好可能起到反效果”。原来会用软件远远不够,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
于是我在闲暇之余开始阅读陈蕾老师每周的专栏,观摩一些较为成熟的显示课,参与麻吉星的研讨……渐渐的,我开始被它的理念所吸引,原来生本课堂不是只是口头说说,它可以通过技术助力来实现,最终走向以学生为中心。
寒假的五次共读也让我有了更深的体悟。做到生本课堂,首先要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同时教师要放下“执念”,尽量压缩自己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做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接受者,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要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如“随机挑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抽中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能认真思考老师预先抛出的概念题。反馈器的使用也能帮助教师做到全员兼顾,同时每一位学生的作答历程可以作为课后个性化指导的依据,提高学习效率。系统通过收集学生作答情况,统计选项概率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若正确率介于30%-70%之间,还可通过同侪教学法让学生澄清概念,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易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好一份精美课件就能一用好几年,恰恰相反,技术带来的还有挑战,如何不被技术牵着走,真正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课件是否精美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要少预设,多生成。生本课堂生成性素材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备课了,相反,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挖掘学生的迷思概念,让学生暴露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反观我的课堂,离“生本课堂”还是有较大差距,今后我要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打破传统课堂禁锢,走向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