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今天上了《爱的教育》复习专题课

一、成功之处

1.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梳理书中"每月故事"(如《小抄写员》《佛罗伦萨的小文书》)和日常叙事,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爱"的内涵(亲情、师生情、爱国情等),情感共鸣效果显著。

   -可延伸:设计"书中人物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深化情感体验。

2.价值观引导的渗透 

   -对比恩里科的成长与当代青少年生活(如"卡罗纳的宽容"与校园人际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尊重""责任"等普世价值,避免说教化。

3.多模态教学运用 

   -结合电影片段(如2022版改编电影)、插画赏析(如原版版画)辅助文本分析,直观呈现19世纪意大利社会背景,缓解年代隔阂。

二、改进方向

1.文本深读的不足 

   -复习课偏重情节复述,对亚米契斯的叙事技巧(儿童视角、日记体)分析较浅。可增设对比阅读(如与《窗边的小豆豆》儿童视角差异)。

   -关键段落精读不足:如"父亲的信"中"你要永远记住,师生的情谊是世间最神圣的感情"等句子可作修辞分析。

2.批判性思维缺失 

   -需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作品的理想化倾向(如所有教师均无私奉献),探讨现实与文学的差异,避免单一解读。

3.跨学科衔接薄弱 

   -可结合历史课(意大利统一运动背景)、道德与法治课("爱的责任"法律案例),增强文本的现实关联性。

三、学生反馈的启示

1.兴趣分化现象 

   -部分学生认为故事"过于简单",可分层任务:基础组分析人物关系,进阶组研究"爱的教育"在当代的适应性。

2.文化差异障碍 

   -学生对"爱国故事"(如《撒丁岛的鼓手》)共情较弱,需补充背景资料(如19世纪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或对比中国同类文本(如《小英雄雨来》)。

2.评价方式创新 

   -将传统读后感改为"爱的教育实践报告",记录学生一周内践行书中理念的行为(如帮助同学、理解父母),强化知行合一。

五、结语

《爱的教育》的教学应避免沦为道德灌输,而要通过文本细读和历史语境还原,让学生理解"爱"既是情感,更是能力。后续可尝试"共读共写"模式——师生同步撰写教育日记,实现双向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