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潜心育人”,而《爱的教育》中“用温暖滋养心灵,用真诚传递善意”的理念,正是这一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为引导小学教师将“爱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我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视角,从理念重塑、实践落地、保障支撑三方面入手设计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教师以行动践行爱的教育,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学生。
一、行动目标
以《爱的教育》为精神指引,结合教育家精神中“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因材施教”的内涵,通过系统化行动,让每位教师成为“爱的教育”的践行者、传递者,构建“师爱润心、生生互助、家校共情”的校园生态。
二、核心行动内容
(一)“共读共悟”:深化爱的教育理念认知(1-2个月)
1. 专题共读研讨: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爱的教育》精读活动,每月聚焦1个核心主题(如“师生之爱”“同伴之爱”“家国之爱”),组织教师分享书中教育场景与自身教学经历的联结,例如对比书中“老师耐心引导后进生”的情节,反思自身是否存在“重成绩、轻关怀”的问题。
2. 教育家精神融合学习:邀请县域内外的优秀教育专家开展主题讲座,解读“教育家精神与爱的教育”的内在关联,引导教师理解“热爱学生”不是口号,而是“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包容成长中的不足”的具体行动,将书中父亲的书信智慧、老师的育人方式转化为自身教育理念。
(二)“实践落地”:打造爱的教育课堂与校园生活(长期推进)
1. 课堂教学融入“爱”的元素:要求教师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班会等课程中,结合《爱的教育》素材设计教学活动。例如,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朗读“每月故事”,通过阅读故事感受“少年鼓手的爱国情怀”;班会课开展“我的爱心小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帮助同学、关心家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共情。
2. 日常管理践行“温暖育人”:推行“三个一”爱的行动——每天给1个学生真诚的鼓励(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整理文具,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每周与1个“特殊学生”(如内向、调皮的孩子)深入沟通1次,倾听其心声;每月组织1次“班级爱心活动”(如“帮校园保洁阿姨分担劳动”“给结对帮扶的小朋友写鼓励信”),让教师以行动为学生树立“爱”的榜样。
(三)“家校协同”:凝聚爱的教育合力(每学期2-3次)
1. 搭建“爱的教育”家校沟通平台:组织教师开展“家长课堂”,分享《爱的教育》中“父亲书信育人”的案例,引导家长摒弃“命令式教育”,用平等对话、场景化引导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同时,发起“家庭爱心任务”,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让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共识。
2. 开展“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每学期举办1次“爱的教育”主题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观看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活动传递爱,也让家长分享家庭中“爱的教育”的做法,例如有的家长借鉴书中“父亲用生活小事教孩子感恩”,带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家校教育同频共振。
三、保障与评价机制
1.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爱的教育先锋教师”奖项,通过学生投票、家长反馈、教学观察等方式,评选出践行“爱的教育”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2. 完善评价体系:将“爱的教育”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不仅关注教学成绩,更看重学生的情感成长(如学生互助行为是否增多、内向学生是否更乐于表达)、家长的满意度等,避免“唯分数论”,让教师真正将“以生为本”的教育家精神落到实处。
本行动方案以《爱的教育》为纽带,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通过理念、实践、协同三维发力,让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能找准“爱的教育”的切入点,用真诚与温暖滋养学生心灵,真正实现“以爱育爱,以行践知”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