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生来是为了看东西的,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里,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但在写“美丽的校园”这一作文题时,许多学生写不出校园的特点,记流水帐的很多。学生是对校园不熟悉吗?不应该啊,写不具体、写不出特点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
观察在百度里的含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即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它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
校园内的每一处风景,学生看到的只是视觉范围的感知,而风景里具体的东西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学生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对事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阶段。至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更是不得而知。没有深入的观察,就不可能激发智力的活动,学生写起来就不细致,不生动。那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何作用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教给学生观察”中说得很清楚。“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是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如果善于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学校里有一座英才亭,是八角形的,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这个亭子,我在班上给学生列了观察提纲,带着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学生针对性就强多了,由远及近地看英才亭的整体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观察时要想像,要调动以前的知识来描绘这个画面,这样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就活跃起来了,英才亭的外形在他们脑海里就形成了感性画面。走近英才亭,观察它的形状,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坐一坐,充分地感受英才亭带来的舒适和美感,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坐在英才亭里,我们有什么感受呢?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英才亭呢?学生通过亭子来探寻和发现它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就是这样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在写英才亭时有感而发。
经常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这样会触发他们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好奇的目光就是他们对待观察最积极的态度,经常这样观察,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 次欣喜,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必将激发他们探寻的兴趣,这样,思维的运转、智力的提升、生命的觉醒,让儿童观察力得到迅猛增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那些原来觉得已经习惯了的东西,看见了以前没有看见的东西,而他们发觉的东西越多,产生的问题就越多。这样就可以追溯到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这是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让孩子学会观察吧!这是提高他们智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