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赴咸阳秦都英才学校参与了陕西省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活动,聆听了多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授课,可谓收获颇丰。此次听课经历让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论是宝鸡高新三小的朱闫钰老师带来的校本课程《电子时钟》还是延安实验小学梁佳老师的《美化处理图片》其课程设计都紧密围绕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目标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教师们能够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之中。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几乎每节课都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们提出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在信息科技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讲课教师们或多或少都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在《美化处理图片》一课中,教师不是让学生仅仅围绕同一张图片进行美化,而是在讲解之后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美化处理,这样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由于学生们基础各有不同,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任务或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锻炼和提高。张朋波老师《数字与编码》一课的作业设计包括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
评价的多元化。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信息科技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将评价过程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梁佳老师运用的是评价量规,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高文泽老师的《电子棋盘》让学生利用问卷星进行自评,后边辅以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由学生总结回顾所学。每节课最后都是由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这样做不仅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也让他人了解到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前两年的培训我们都只是谈到ChatGPT,但现在ai技术已经成功落地并且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像豆包、Kimi、百度ai助手等都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进行工作和学习。技术不断迭代,育人责任不变。在新课标,老教材,新教材难以落地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运用新技术服务于教学,打造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就是我们每个信息科技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