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俭克《匆匆同里》给人一种恍惚感,走进一条巷,仿佛走进儿时的故乡;走进退思园,感受前朝将军任兰生的心路历程;站在嘉荫堂前,邂逅世纪老人黄仁明;走过三元桥就走出了传说,令人感慨万千。
习习的《病》勾起我们很多往事的回忆,这里有母爱有父爱,有换牙时的矫情,有大学时的难忘岁月,有患病时的胡思乱想。
周晓枫《牙齿》有女士吃西瓜时红瓤和白牙的对比,有男士宏论时门牙侧畔那丝可笑的绿色的衬托,有感觉自己牙缝被菜梗困扰的联想。两篇散文都写着她们自己的事,我们读着却总像写我们自己。
范晓波《本命季》以他出生的那个季节当作他的本命季,这样年年就都有本命季了,不必等二十四年才等到一个本命年了。由此可见范是个热爱生活并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但南昌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还不如他的故乡鄱阳县。在县城的春天,他可以听雨落在鄱阳湖水面上的声音,在省城,连远眺都要被高大的水泥森林遮挡。
刘上洋《访澳散记》散而有序,散而有物,散而有心。开头五行五段似可视作纲,两个比喻,澳大利亚是一个“遥远孤独而又神秘奇特的梦”,又像一艘“巨轮飘浮在浩瀚无际的南太平洋上”,一虚一实,总领全文。接下来分三小节,选取悉尼、墨尔本和堪培拉三座城市,自然无可非议,而悉尼写歌剧院的建筑及其历史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墨尔本写苍蝇让人大跌眼镜,澳大利亚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作者却偏偏写苍蝇,这里我卖个关子,客官只有认真仔细看了才能心领神会;堪培拉写首都的由来及其建筑格局,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何新年《永远的迷魂女》的本体是意大利,没想到,作者把意大利的文化,意大利人的性格写尽了。教堂,意大利语,时装,烹饪,足球,歌剧,等等。作者的叙述风格也是热情洋溢的。
潘向黎《红楼隔雨相望冷》第一节《七月初十流水抄》文眼就在“流水”二字上,这一节似乎写了很多,也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写。看电视剧,读书,吃饭,喝茶,散步,听雨,触景生情,有时候冷不丁想起一点什么,几点感悟,行云流水,行止自如,其实每个人的一天差不多都是这么过的,只是作者过得更诗意一些而已。后面两节涉及古代人的生活习俗,可看作是作者的读书笔记,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也很有可读性。
姚雪雪《往事浮花》由庐山的几栋名人别墅牵扯出一些历史钩沉,浮光掠影,雪泥鸿爪,让一些渐渐沉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次活泛起来,写得从容自如。
李登建《千年乡路》以一个离开乡路的农民的儿子反观农民生活和索求,从传说到现实,从懵懂少年到青壮汉子,从离开乡土到回乡小住,从给李二爷送葬到面对冰雹糟蹋的庄稼捶胸顿足。语气有点沉重,叙述有点滞涩,读起来自然就很不畅快。
黄文山《历史不忍细看》,美女细看光洁圆润全不见,历史细看含混闪烁藏真实。袁崇焕之死,冤在没有兵败失地,没有引狼入室;他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岳飞之死,秦桧等四人难逃干系,宋高宗也应该算一个,而在他们背后的,是整整一个王朝制度,当然,其中也有岳飞本人率性而为的因素在里面。远的不说,近百年的事哪里又经得起细看呢?读史鉴今,不可不深思。
陈蔚文《英格堡小镇上的猫》从容地接受陌生人的抚摸,阿姆斯特丹途中加油站的麻雀欣然地飞到游客掌上啄食面包屑,让人想起粤菜“龙虎斗”,想起上世纪中叶的“除四害”,一个民族需要反思,那段历史也需要反思。
(摘自2021.9.18.~9.20.日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