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我,接到比赛时,我的内心os是慌得很。但是现在参加完比赛我只想说感恩迎宾科学大家庭,因为有她们的鼎力托举,才会有这一次的呈现。
我想先来说说感恩,在来说本次的收获。
感恩,每一次有挑战,组里的老师们都像家人一样,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在比赛时,我们科学家庭的大家长“秦老师”是我们的核心凝聚力,也是我这一次比赛的“引路明灯”和“定海神针”。她不仅精准指导方向,更用持续的鼓励和信任,驱散了我的不安,让我这个小白也能稳稳前行。二姐珊珊和树,会不断的传授经验、用她们专业的知识素养指导我,带着我梳理整个课的内容,三姐是萍,拥有一双“显微镜”般的眼睛!总能细致入微地发现我忽略的小问题,并耐心地帮我“打补丁”而我就是老幺,一个有点不知所措的老幺,不知所措在我不是专业不是科学,而是转学科到科学的,不知所措在当时的我没信心害怕,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大家庭”才会让我不再退缩,不再胆怯,因为我知道自己得好好练,才对得起大家庭里的每一位老师的指导。于是,一场备赛之旅正式开启:选题 、 初构、试讲 、 打磨、逐字稿 、PPT 攻坚、闭关修炼每天练习打卡,比赛前一天秦老师陪我熟悉场地,最后“全家”出动陪伴比赛。在12号较为完整的呈现了这12分钟的说课,对我来说完成已经比完美更重要了!!!因为这段说课之旅,让我收获了很多:
1、解锁“课标”核心密码: 深刻体会到,课标是教学中的“指南针”和“设计基石”。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学业要求、评价原则,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是设计亮点、优化环节的坚实依据。让这一课的改动变得“有理有据”。
2、逐字稿:从“草稿”到“提词器”的蜕变:写逐字稿不仅能梳理逻辑、熟悉流程,更是精炼语言的“神器”。那些习惯性的“嗯啊然后好”在稿子面前无所遁形。反复练习后,站上台仿佛自带“隐形提词器”,嘴巴自动就会说下一句,梳理的过程也会让我的语言更加精准,呈现的时间也就就更高效。
3、PPT审美升级:从“能用”到“会说话”: PPT不是Word搬家,而是内容的“可视化搭档”和亮点的“放大器”!感谢团队拯救了我的初始“直男审美”,模版与课题的配合,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色彩大小。教会我如何让PPT与讲述完美配合,真正服务于教学表达,突出自己说讲的亮点。
4、语言表达:从“传达”到“感染”: 观摩其他优秀选手,如同照镜子。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严肃,像在“播报新闻”。领悟到:娓娓道来+真诚微笑=亲和力MAX! 适当的语调和表情,能让内容更有温度,给听众留下更好印象。
收获远不止这些,但最珍贵的,是这段“被托举着成长”的经历。忘不了周五上午全组帮我“头脑风暴”,下班后陪我“加班加点”理思路,甚至晚上还要听我“单曲循环”说课... 没有我们的“科学智囊团”的陪伴指导,就没有我这个“老幺”的顺利闯关。因为有你们才有我,所以真的真的很感谢你们,不行了煽情的话有点害羞,表白的话我可以:我爱我们组!秦老师、珊珊、树、萍你们是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和最坚实的后盾!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