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多年来,有件事一直令我耿耿于怀。
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我各科成绩均很优异,唯独政治只考了八十多分。倒不是因为我懒惰,功夫下得不够,相反,薄薄的一本政治书被我翻来覆去地背诵,厚度几乎比新书增加了一倍。然而,我在回答考卷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这一问答题时,张冠李戴,错失了好几分,致使我以三分之差无缘重高而读了师范。
当时,我只知道自己把概念弄混淆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世间有一种东西叫教条主义。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答对那道题,或许命运会完全不同。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不管怎样,考试是公平的,错了便错了,不会有人在意你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渐渐的,我也想明白了:有些东西上天不给你,或许是为了保护你,就像那些因迟到而误了登机时间的人,同时也错过了空难一般。这样想来,心里便好受多了。
我自己的错误微不足道,但把思政课概念化,教条化总归是不好的。
某个明媚的日子,与朋友一家相约去公园。我们在一片草地上坐下,朋友的女儿刚上初一,是个学习优异的孩子。我们在一旁聊天,她却拿着一份政治资料背诵。我好奇地看了一眼那些资料:
“如何积极面对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
“如何做自尊的人?”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如此条条,不一而就。这让我又想起了自己读书时所背过的那些“意义”“特点”“基本任务”……
从古至今,中国式的文科教育都离不开一个字“背”。不是说“背”不重要,毕竟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没有大量的背诵积累,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背诵,把大量教条式的内容搬到考卷中势必会给学子们带来不良的导向。好在,目前的思政教育相较于我们的时代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它不再死硬地考查那些教条的东西,而重在检查学生运用学到的思想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自己的文科学习经历,有一种能力对我影响至深,那便是独立思考。读师范的时候,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叫《哲学》,那只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内容不多,而且老师讲得也并不生动,但我却对它很感兴趣。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了解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了解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后来,自己也就有意无意地读了一些哲学类的书籍,甚至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西方哲学史》,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我只是稀里糊涂,泛泛而读,但我着实喜欢上了那种思维游戏。
我的学生渐渐长大,虽然他们只是一群小学生,但步入五年级后,我感到他们的思想愈加成熟,也愈加迷茫了。他们常常把“不公平”“规则”“什么都你说了算”……这样一些语言挂在嘴边,这让我有了想要试试他们思维能力的冲动,于是有了以下三个小故事:
其一,我要换座位
五年级伊始,就有学生陆续找到我,闹着要换座位。理由无非就是同桌的各种不好,也有学生比较直白地说和某个人坐久的,烦了。
在班级管理中,座位一直是个难题,老师在安排座位时免不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身高,小组均衡等多重因素,即便这样仍有诸多不完美。如果顺遂学生心愿,让他们自主选择心仪的同桌会怎样呢?不用说,也知道结果。曾经有两个淘气的家伙信誓旦旦地说让他们坐在一起保证不会有问题,我允了。其结果是不出一周,他们便彻底放飞自我了。
某天,上完课,还剩下几分钟,我说:“剩下的时间,我们玩个游戏。很多同学都想换座位,我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迅速找到自己心仪的同桌,然后从教室最前排依次往后坐。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迅速奔走,平时关系好的,很快就结合到了一起;有的却三五个聚团,显然他们关系都比较好,正面对选择焦虑;也有同学自知不太受欢迎或性格内向,行动迟缓。三分钟一到,剩下的同学也都草草地选择了同桌。待学生坐好后,我拿出手机挨组拍了照,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空欢喜”,学生们听了怨声载道,都说老师太“坑”了!
第二天的道法课上,我给学生们展示了昨天拍的照片,问道:“从同学们的选择中,你发现了什么?”很快就有孩子说:“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同桌都是自己要好的玩伴。”
接着,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上一堂关于选择的课。”
我问:“你们为什么选他(她)做同桌?”
“为了相互学习。”附和的声音很多,但以我对孩子们的了解,这未必是真正的心声。
“为了好玩。”终于有个大胆吐露心声的家伙了,下面一片哄笑。
……
待笑声平复,我又说:“同座只是课堂上同你坐在一起的人,离开了课堂,同桌便不存在了,所以我们选择同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一番议论后达成共识,同桌是为了让自己的学习环境轻松愉快。
我说:“生活中我们总要面临很多选择,但做选择前,一定要明白自己选择的目的是什么,并且保证这个目的是正确的,否则免不了因小失大。在这样的目的下,你们想选怎样的同桌呢?”
“能和睦相处的。”
“能相互帮助的。”
“安静的。”
“活泼开朗的。”
学生们的答案变得丰富起来。
“可是,有些同学实在太优秀了,大家都想做他(她)的同桌,怎么办呢?”我问。
有孩子说:“可以让优秀的孩子先选座位。”那是班里最优秀的孩子,她的回答是我所没想到的。是啊,可不可以奖励优秀的孩子先选座位呢?
我看了看学生,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优秀的孩子理应获得奖励,但如果让优秀成为一种权力的话,这个世界将更不公平。而且,你们知道吗?距离产生美,即使是好朋友,如果挨得太近也难免会有矛盾。如果你真把他(她)当作朋友,就千万不要让他(她)成为你的同桌。”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望着我。
我接着说道:“现在,请大家认真思考,然后将你的名字和你最想要的同桌的名字悄悄地写在纸条上,注意不要告诉任何人。”
话毕,我看到很多同学开始了认真地思考,并捂着本子书写起来。
学生们写完后,我将纸条一一收起,并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当堂课:同桌和生活中很多人都一样,只是你成长中的一个过客,你的成长由你做主。
课后,我统计了学生们交来的纸条,大部分同学的选择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心心相印”的仍有18桌。后来再没有学生缠着我换同桌了。
其二,我要举报
放学的时候,搭班老师交给我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两段“抱怨”老师的话,言语多有不敬。起因是搭班老师跟体育老师调换了一节课,由于体育老师临时有其他工作,导致调换后的课不能如期进行,只得改到第二天。学生们很不理解,认为这是老师占课的借口。两个滑头的学生据此写了一通抱怨的话,并放到了讲桌上,因为下节课的英语老师是校长。
作为曾经的学生,今天的老师,我对骂老师的这种行为是能够理解的。搭班老师作为当事人,显然不适合来处理这个事。我利用上课间隙问学生们:“当父母严厉地批评,甚至打了你们的时候,背地里骂过父母的举手。”学生们还算老实,很多都举起了手,其中包括几个优秀的学生。然后,我告诉学生:“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满,有时候我们不敢直接表达,便会心生怨恨。比如,我们正玩得高兴,父母却逼着我们做家务;我们刚写完某个作业,老师又布置了新的任务……这时候,我们难免会有情绪,但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不能肆意宣泄,伤害了别人的善良可就不好了。”
几天后,班里同学议论纷纷,说某某同学写了举报信去投诉老师。今年,学校为了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也为了让学生的不满情绪有个宣泄之处,设立了意见箱。班里的某个傻孩子似乎找到了表达不满的方式,他不但写了投诉信,还沾沾自喜地将这种“勇敢”的行为在班里宣传。
意见箱设立后,很快就信满为患,对老师的批评层出不穷。然而,在我看来,学生们的投诉内容大多是因为不理解。比如,他们认为只要铃声一响不下课就是压堂,多数老师可能都做不到。学校有临时工作安排,艺体老师不能来上课,他们便认为是老师占课了。我能理解学生的这种行为,却并不认可,因为十年动乱,举报成风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如果一个社会沦落为只能靠举报来改变,那无疑是可悲的。况且,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未来的社会还指望着他们来改变。我找到了下节思政课的内容了。
那天,我一脸严肃地走进课堂,将教本“啪”地拍在讲桌上,冲着学生吼道:“近来,某些同学越来越不像话了,今天我们来一次全班举报。每个人至少要举报一件坏人坏事!不举报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话毕,学生们瞬间感受到了教室里压抑的气氛,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拿出纸笔开始写。”我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写毕,厚厚的一大摞纸片叠放在了讲桌上。
看着台下不安的学生,我换了个腔调说道:“刚才写举报信的感觉怎样?”
“我觉得有些惭愧,因为我举报了自己的好朋友。”
“我也很不安,因为我举报的内容只是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
“我实在不知道举报谁,就举报了个不喜欢的人。”
“我很调皮,非常担心被别人举报。”
……
“坚持没有写举报信的举手。”
没有一个人。
“觉得举报别人很不好受的举手。”
班里举刷刷地举起了一片。
“既然举报别人让你不安,为什么还要举报?”我问。
“因为老师说,不举报别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也就是说你们在老师的威压下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举报了本不想举报的人和事。”我严肃地看向学生,接着又问, “刚才有同学说担心自己被举报,跟他一样有这种感受的举手。”
又有好多双手举了起来。此刻,学生们委屈极了。
“现在你们还觉得举报好玩吗?”多数学生都摇着头。
我跟学生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举报成风的时代,以及举报带来的恶果,并告诉学生,改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正大光明地找对方沟通,并不一定要通过举报。退一步来说,合理的沟通不能解决问题,再举报也不迟!举报成风,一定会人人自危,还可能出现因怨愤或迫于威压而产生的不实举报。
本节课的最后,两个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刚刚写的举报信撕成了碎片。
其三,这不公平。
体育课时,音乐老师找了几个孩子去帮忙搬桌椅。事毕,可爱的音乐老师看着满头大汗的孩子们拿出一些糖果作为奖赏。哪知,糖果不够,导致只有几个女生拿到了糖。没有得到糖果的男生心生不满,觉得老师不公平,又联想到老师们平时对男生的严厉程度大于女生,几个男生越讲越气愤,对音乐老师一通批判。不知道这事儿是不是传到了音乐老师耳里,隔天,音乐老师专门买来糖果犒赏了那几个孩子。这下终于让我找到了突破口。
某天,班里一个女生给我送来了一小包糖,我数了数一共十二颗。下午,我将糖果带进课堂,并说:“今天我们分糖吃!”学生们一听,很开心。我说:“谁来分?”一个顽皮的孩子举起了手。这孩子平时常常在家里跟父母讲不公,在学校里也能带动起一大批孩子,今天终于让我逮到机会了。我让他来分糖,并说:“我们只有十二颗糖。”
他看向我,尴尬地说:“只有十二颗,怎么分呢?”
“你自己决定。”
他拿着糖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发给了十二个平时跟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注意到他并没有给自己发。拿到糖的同学乐滋滋的,没有拿到糖的都眼巴巴地望着他。我问他感觉怎样?他说很惭愧,因为都是同学,但很多人都没拿到糖。
“是的,你们现在感受到音乐老师的心情了吧。”我调侃道,接着又问,“大家觉得他分糖的方式公平吗?”
“不公平,他全分给了与他关系好的。”
“那么,十二颗糖怎么分才公平?”
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总结道:“也就是说,要公平得有大家都认可的分配原则。”
学生们表示认可。
“昨天的数学小测验得了97分以上的举手。”我数了数,共十五个同学,刚好!
我从举手的同学中选了个小男生,让他再来分糖。他拿到糠果后,发现仍然少了三颗糖,一番判断后,将糖分给了十二个同学。他自己和另外两个男生没有分到。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糖果不够,分糖人当然不能拿。另外两个没有分糖的男生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应该能理解。”
我问其中一个没有分到糖的男生:“对他的这种分法,你有意见吗?”
那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他说:“没意见,因为他自己也没分到,作为他的好朋友应当体谅。”他的发言让我很感动。
我又问另一个男生。没想到那孩子却不干了,说:“你说了97分以上的就能分到糖,我得了97分,就应该有一颗糖,所以我一定要我的那颗糖。”
他一脸认真的样子,让教室的氛围陷入了尴尬。
我问分糖的男生怎么办?那孩子委屈地说:“他如果一定要的话,我只有自己掏钱给他买一颗了。”
我回到讲台,看向全班同学,说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分糖的原则和结果虽不同,但两个分糖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没有给自己分糖。”
“是的,这就叫牺牲。牺牲是基于自愿和理解的一种高尚行为。世间很多事情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暂时做出牺牲。”说这话时,我竟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牺牲虽然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做到公平,不能总让分糖者和善解人意者牺牲。目前只有十二颗糖,而我们有五十五个同学,远远不够。怎么办?”
有学生说,不分了,把糖藏起来,不告诉大家。我说:“这是一种方法,当糖少而人多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们可以把糖先存着,但你可不要偷吃哟。”
又有学生说,再买一些糖,让每个人都分到糖。我说:“是的,就像我们的社会,如果人人都努力贡献,糖果越来越多,大家就都能吃到糖了。”
课毕,全班一致决定将十二颗糖分给了在办公室里玩耍的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
思政课,理应思考起来,不能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一些教条。政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仅知教条,社会难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