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基于上文分析,晋昭公直到其在位六年后去世之时(昭十六、前526),仍被前来观察的鲁大夫子服回(昭伯)认为是“幼弱”,其年龄很应该还远未达到可以行“冠礼”之年,那么也就还未来得及进行婚配,当然也就不会有子嗣。现在问题来了,随后即位的晋顷公跟晋昭公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于晋顷公去疾(昭十七、前525至昭三十、前512在位)的身份问题,公开资料一般都很少涉及,因为如果按照前文分析过晋庄平公、晋昭公的年龄上限分析,晋顷公在即位时有可能已经是具备完全独立行事能力的成年人。但是如果结合上文关于晋昭公“幼弱”的分析,则晋顷公不可能是晋昭公之子,有可能是其弟或者庶弟甚至从弟。
如图,关于晋顷公去疾的身份主要考虑四种情况。
首先就是各种公开资料上普遍采信的晋顷公正是晋昭公之子,此上文中我们已经予以排除,主要是基于晋昭公幼弱而未婚的判断。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其为晋昭公的母弟,此最为符合宗法制度的要求,也比较符合晋国当时的外交思路。考虑到晋庄平公曾经于其在位的第十八(昭二、前540)、十九(昭三、前539)年连续迎娶少姜及公孙虿(子尾)之女用作续弦,虽然并非嫡夫人(非伉俪),但是可以推知在此前其所娶之嫡妻及媵女也应都来自齐国,那么晋昭公及其母弟(如有)也当为齐出,此与晋国在“赵、韩体制”下尽量谋求与包括齐国在内的近邻和睦的思想相一致。因此继续安排比晋昭公更为年幼的母弟即位,一方面更加容易控制,另一方面则可以维持与齐国的姻亲关系。
第三种则假定晋顷公为晋昭公庶兄,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年长的庶兄拥有更多存活下来的机会,但是从六卿把控朝政的立场来看则难度更大。且如果晋昭公庶兄非诸姜所生,那么也违背了通过联姻以稳定晋、齐关系的初衷。
最后一种可能性则十分值得注意,也即晋顷公并非庄平公系后人,而是来自晋悼公其他儿子的后裔。事实上按照晋国“无蓄群公子”的传统,晋悼公可能有多位子嗣居住在异邦,譬如:
……初,晋悼公子慭亡在卫,使其女仆而田。大叔懿子止而饮之酒,遂聘之,生悼子……(左传.哀公十一年)
而晋庄平公尽管先后娶自诸姜,但是和鲁国公室面临了同样的窘境,即鲜有儿子出生,导致晋昭公早亡后庄平公这一系绝后。不得不从流亡在外的庄平公诸兄弟中选取继承人,而这一继承人很有可能并非拥有杞国母系,而来自齐国等其他异姓邦国。这一可能性的存在则基于鲁国在晋昭公去世后不久即重新取得成邑这一事实。
首先杞国之前由于与晋庄平公的母系血统关联而在鲁昭公七年(前535)从鲁国获得北境原为孟氏封地的要塞成邑,不过到了鲁昭公流亡的第二年(昭二十六、前516)的时候,齐景公曾派公子鉏帅师以护送鲁昭公复辟的名义要求成邑投降:
……齐侯从之,使公子鉏帅师从公。成大夫公孙朝……告于齐师曰:“孟氏,鲁之敝室也。用成已甚,弗能忍也,请息肩于齐。”齐师围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可见此时成邑已经复归孟氏统治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才有公孙朝所谓“用成已甚”及其最终未能被齐师攻克的事实。那么鲁取得成邑的时间窗口大致就在晋昭公去世(昭十六、前526)至鲁昭公流亡(昭二十五、前517)之间的这九年之中。
如果晋顷公并非晋悼公与杞姒所生公子之后而是拥有齐国或者其他血统背景,那么晋国不再继续维护杞国而坐视鲁国重夺成邑也就顺理成章了。
尽管《经》、《传》都没能记载鲁国从杞国重新获得成邑的时间点,但是考虑到前述诸多可能因素,鲁国可能通过各种外交或婚姻等非军事手段实现了当初季武子曾经向孟氏家臣谢息承诺过的“间晋而取之”,而具体时间理论上应该在与杞国并无血缘关系的晋顷公去疾即位(昭十七、前525)之后不长的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