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就在晋国刚刚利用楚国由于内乱而暂时衰落的机会通过“平丘之会”(昭十三、前529)向诸侯示威之后仅仅三年,在位才六年的晋昭公就英年早逝,导致晋公室的地位急剧下降了。
……秋八月,晋昭公卒……(左传.昭公十六年)
晋昭公夷之父晋庄平公彪最早生于晋悼公周二年(襄二、前571),那么晋昭公理论上最早生于其父刚刚即位的庄平公元年(襄十六,前557),这样其年龄上限为虚岁三十三岁。不过按照其去世当年(昭十六、前526)陪同鲁昭公前往晋国处理“郠之役”善后事宜的子服回(昭伯)的评价:
……公至自晋。子服昭伯语季平子曰:“晋之公室,其将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强而奢傲,将因是以习……(左传.昭公十六年)
即直到其去世前晋昭公仍被认为是“幼弱”,可见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晋庄平公和晋昭公的实际出生时间都将大大延后,而其年龄可能都远远小于理论上限。那么在先秦时期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幼弱”呢?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1.按照《礼记》中描述武王去世后,尚在“襁褓之中”的成王践祚、以周公辅政的情况时就使用了“幼弱”:
……武王崩, 成王幼弱, 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礼记·明堂位)
2.就在晋昭公去世三年后(昭十九、前523),郑大司空驷偃去世,其拥有晋国母系背景的嫡子驷丝由于“幼弱”,无法承担族长的职责,因此驷氏另立驷偃之弟驷乞(子瑕)。对此执政的司徒子产对晋国解释道:
……今又丧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可见当时对“幼弱”的普遍理解即其因为过于年幼而无法有效担职务。
那么回到晋昭公的具体情况,其即位六年后仍被认为是幼弱,那么其六年的在位期间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首先,当晋昭公之父晋庄平公于在位二十六年之后去世的时候(昭十、前532),诸侯希望在参加葬礼之后顺便朝觐新君,结果遭到晋执政大臣的委婉拒绝:
……九月,叔孙婼、齐国弱、宋华定、卫北宫喜、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也……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向辞之,曰:“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绖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皆无辞以见……(左传.昭公十年)
可见晋人拒绝诸侯朝觐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国君年幼不容易控制,也不懂得礼数,如果贸然接见诸侯代表则容易失态导致诸侯的轻视,只得以其仍在服丧的理由勉强搪塞。对此颇为老成的叔孙婼曾经提出此举“非礼也”,其实就是为了给晋国找个台阶下,但是各国大夫对此不以为然,结果诉求遭到了叔向的拒绝。
晋昭公终于出场是在其父葬礼过去跨了三个年份之后,也即其即位后的第二年(昭十二、前530),总算是正式接见了来访的齐景公、卫灵公和还未正式即位的郑定公,不过与齐景公宴享期间则出现了齐侯利用其幼弱而故意挑衅的事件:
……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左传.昭公十二年)
注意此处尽管晋昭公已经能够完成简单的“投壶”礼,也即将一支箭扔到一个壶里,但是尚无能力赋诗,只得由“相礼”的中行穆子代劳;而齐景公则有能力同时完成“投壶”和赋诗的礼数。可见晋昭公的年龄当在刚刚可以完成难度有限的肢体活动,但尚无完全的表达能力。因为赋诗完全可以由叔向提前教其背诵,到时候象征性地赋上一章也即四到八句就可以了。所以其“投壶”能中也并非神武,而是把壶拿近让他能够轻易扔进去就够了。
正是看到晋侯如此年幼,才激发了年轻气盛的齐景公取代晋国成为霸主的野心,也才公然赋出了“与君代兴”的口号,并有了四年后帅师远征徐国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