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楚灵王遭遇“乾谿之难”(昭十三、前529)而自杀后,楚国除了失去好不容易控制的陈、蔡等靠近中原的诸多要塞外,还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的大败绩: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左传.昭公十三年)
《传》文在此虽然轻描淡写,但是此处五帅包括灵王之令尹、左尹、司马、嚣尹和陵尹。一场战役就丧失三卿和两大夫,此在楚国的历史上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此为吴国对楚征战中取得前所未有之大胜利。
基于此役的胜利,吴国影响力终于完全控制了淮河、泗水交汇处的徐国一带:
如图:左侧蓝色实线为楚三公子以陈、蔡之师返回楚国夺取政权路线;中间蓝色虚线为楚灵王的乾谿之师返回楚国的路线,最终在息附近的訾梁附近溃败;而东面蓝色实线为围困徐国的楚师主力在溯淮返回楚国途中于豫章一带被追击而来的吴师击溃;随后吴师继续西进包围了楚人在颖水注入淮水附近的要塞州来,并于当年冬季将其攻克,对此楚完全无力反击:
……吴灭州来。令尹子期请伐吴,王弗许,曰:“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子姑待之。”……(左传.昭公十三年)
由于此时由于尚未挖通邗沟,所以吴师北上路线当为以舟师出长江口沿海岸线北上淮河口,并溯淮河西进直抵豫章;当然不排除同时派出精兵从陆路迂回至楚师归途截击。
而这一切发生的同时,恰好也就是晋国出动甲车四千乘南下良地企图与吴人会盟的那段时间:
……为取郠故,晋将以诸侯来讨……乃并征会,告于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左传)
可见此次未能实现的“良之会”晋、吴双方皆以几乎全军出动,但是由于吴国实线了前所未有的大胜,于是决心继续西进攻取重镇州来,就以所谓“水道不可”为由暂停会盟,晋人只好北上返回邾境治兵示威。
当然尽管晋、吴君主没有能够直接会面,但是仍然是保持着外交沟通的,也即仍然会提出各自的诉求。就晋国而言,始终希望吴国溯淮、泗、沂、沭北上从南面遏制住齐国,尤其是在齐景公已经表现出“不臣”的倾向之时。原本计划中的“良之会”除了互秀肌肉之外,也会就吴师北上及其势力范围进行划定。如果按照这个意图来看,吴人伐齐的路线大致如下:
如图,吴人北上中原路线主要有三,最右侧的路线A为沿海路北上,此路线障碍最少,时间最快,后来在鲁哀公十年(前485)吴曾派徐承帅舟师自海路攻齐但被击败,说明此路缺乏后勤支持而不可靠;中间的路线B最为稳妥,自淮口入陆,溯泗水北上,向西沿泗水可以到达黄池,即鲁哀公十三年(前482)“黄池会盟”之路线,如向东进入沂水可以伐鲁或者与鲁联合伐齐,吴王夫差在鲁哀公十年(前485)联合邾、郯伐齐即走此路线,而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联合鲁伐齐之“艾陵之战”则为在今临沂登陆后进入鲁地;最左侧路线C则为吴王阖闾在鲁定公四年(前506)联合唐、蔡等国入郢的“柏举之战”路线。
因此尽管“良之会”没能成行,但是吴人北上的路线已经十分清晰,且最后都得到了实践,因此晋人“平丘之会”来讨鲁“郠之役”的目的其实根本不在于莒人的抗议,而在于希望鲁人放弃已经取得的祊、沂交汇之处,为吴国舟师沿沂水北上扫清障碍。不过由于此后在吴度王夷昧、州于王僚直到阖闾王光三世这二十几年吴对楚的征战中,始终对于A、B两条北上路线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是主要集中在西进的C路线上,所以晋国对于扣押季孙意如以迫使鲁国做出更大让步也就没有最终坚持下去,并终于在来年(昭十四、前528)将其释放回国。随即一年后鲁昭公终于得以前往晋国朝觐晋昭公,并以未披露的向晋国缴纳贡赋的方式最终了结了“郠之役”造成的所有矛盾:
……冬,公如晋,平丘之会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
由于此前莒国又一次发生了内乱,并且最终由齐国扶持新君即位,预计晋国也就没再坚持让鲁国重新出让过去攻取的领土给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