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的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摘自《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他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育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明确指出,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进步的方针”。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还以诗一样美好的语言描述道:“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摘自《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我的教育思想历程》李镇西写于1998年1月8日
心得:身处时代,应学习,更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