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1年,齐、卫进攻了晋国的夷仪城,为了报复卫国,晋大夫赵鞅在公元前500年围攻卫国,在这次围攻中卫国为了求和,向晋大夫赵鞅进献了五百户居民,并安置在了邯郸(今河北邯郸一带)。
公元前497年,赵鞅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建筑城池,为了充盈晋阳城,赵鞅便让邯郸大夫赵午将卫国进献的五百户居民迁到晋阳。
邯郸大夫赵午已经答应了赵鞅,赵午的兄弟叔父们却不答应。他们不同意的原因,不是想将这五百户占为己有,而是害怕因此得罪了卫国,毕竟邯郸城位于晋国的东部,和齐、卫两国交界,时刻都处在齐、卫两国的威胁下,如果这五百户卫人被突然迁到晋阳,这无疑断绝了邯郸城和卫国的友好。因此邯郸大夫赵午和各位父兄商议,谋划一条即迁五百户到晋阳,又不让卫国怪罪邯郸的计谋。
邯郸大夫赵午等人商议后,便利用齐国对晋国的讨伐,对卫国通报说,为了保护卫国的五百户居民,远离齐国的战火,将其迁徙到晋阳。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这五百户卫人迁徙到晋阳后。作为晋国赵氏的族长赵鞅得知了,邯郸赵午为了不得罪卫国而低三下四的行为,这让赵鞅火冒三丈。在赵鞅看来,这五百户就是卫国送给自己的,现在邯郸大夫赵午却利用这五百户讨好卫国,自己身为晋国执政大夫,赵氏的族长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族人去讨好卫国,便下令传召邯郸大夫赵午。
在邯郸大夫赵午进入晋阳城后,赵鞅便下令扣押邯郸大夫赵午后,赵午的家臣涉宾等人都等在晋阳城外,却迟迟不见大夫赵午出城,便要求进城,而赵鞅却下令要求涉宾等人解除武器后才可以进入。得知这一命令的涉宾等人知道城中的情况有变,便拒绝了赵鞅的命令,在得知涉宾不愿解除武器后,赵鞅也隐瞒直接派人对涉宾等人说;赵氏要处决邯郸大夫赵午,邯郸的继承者由你们自行选立。
邯郸大夫赵午被处死,其子赵稷和家臣涉宾便带领邯郸城背叛了赵氏,赵鞅派上军司马籍秦带兵发起对邯郸城的讨伐。
这时赵鞅的心思也就一览无余了,赵鞅之所以因为小事而处死赵午,就是为了激起邯郸城的叛乱,这样赵鞅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兵平叛,并掌控邯郸这座重镇。邯郸大夫赵午,虽然也是赵氏一族的成员,但却属于赵氏一族的远亲小宗,不完全属于由赵氏掌控,所以赵鞅想借此机会,将邯郸城划入到自己的领土。
在晋国发兵讨伐邯郸城时,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却没有参加这次讨伐,因为他们有着更大的目标。邯郸大夫赵午是中行氏荀寅的外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亲家,中行氏和范氏两个士族的关系正是和睦融洽之时,便没有参与对邯郸城的进攻,而是谋划着对赵氏的讨伐。
范氏和中行氏的异常举动,让赵氏的家臣董安于产生了警惕,便劝谏赵鞅先下手为强,以免被范氏和中行氏围攻。而赵鞅则担忧发起对范氏和中行氏的进攻,会引起晋国对赵氏的讨伐,没有同意董安于的提议。董安于便私自带兵对范氏和中行氏发起了进攻,董安于的行为无疑正中范氏和中行氏的下怀,范氏、中行氏便以赵氏叛乱为由,带领晋国人,发起对赵鞅的讨伐,赵鞅逃到晋阳坚守。
对邯郸城的讨伐还没有结束,晋国更大的讨伐就已经开始。范氏、中行氏以赵氏家臣董安于的私自带兵为借口率先发难,想借此机会除掉晋国赵氏。以赵氏、范氏、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这场讨伐自然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范氏的士皋夷在范氏一族中不得宠,因此想在范氏内部发起动乱,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知氏的荀跞有个叫梁婴父的宠臣,荀跞也想通过一次内斗,排挤其他卿士,让梁婴父做晋国卿士。韩氏的韩简子即韩不信,和中行氏荀寅素有争斗,魏氏的魏襄子即魏侈和范氏的士吉射互相不和。
士皋夷、荀跞、韩不信、魏侈、梁婴父五个利益想法各不同的人,却意外的聚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赵氏,因此五人联名向晋定公请示道;在晋国先发起内乱的人都要处死,如今三个大臣动乱,却只驱逐了赵鞅这不合晋国先祖的法令,请驱逐其他两位卿士。
晋定公一个已经没有了实权的君主,此时却成了各士族大夫的主心骨,在晋定公看来,无论是哪个士族讨伐或者被讨伐,对他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现在的晋国内,已经没有了维护君主的士族,因此在各大夫向晋定公请示,同时驱逐两位卿士时,晋定公自然同意,他恨不得所有的卿士士族都被驱逐。
公元前497年冬季,知氏、韩氏、魏氏在得到了晋定公的许可后,发起对范氏和中行氏的进攻,结果三个士族战败而退。赵氏没有攻占下来的范氏和中行氏,又受到知氏、韩氏、魏氏的进攻,这让范氏的士吉射和中行氏的荀寅十分的生气,他们知道进攻他们的三个士族,一定是受到了晋定公的命令,为了能够得到晋定公的支持,两人便想劫持晋定公。
范氏和中行氏对晋定公发起了进攻,而这次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晋国朝堂上的各大夫,带领着晋国上下都来帮助晋定公,来抵御范氏和中行氏,并在晋定公的宫外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的联军。
已经战败而退的知氏、韩氏、魏氏,在得知范氏和中行氏战败后,立即联合发起了反攻,并乘胜追击将晋都城内的范氏和中行氏都驱逐出城,中行氏荀寅和范氏士吉射带领着残兵逃到了朝歌。
荀寅和士吉射原本想劫持晋定公,来巩固他们在晋国的权利和地位,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坐实了他们叛乱的罪名。在知氏、魏氏、韩氏三家的调解下,原本被围困在晋阳的赵鞅和晋定公结盟。
经过了范氏和中行氏对晋阳的围困,让荀跞宠臣梁婴父,看出赵氏家臣董安于的厉害,因此在调解赵氏和晋定公结盟时,提出的条件便是处死了董安于,毕竟董安于先私自带兵发起了动乱。知氏的荀跞和梁婴父都明白,不借此除掉赵氏家臣董安于,赵氏将会独霸晋国。
公元前496年,晋国正式对盘踞在朝歌的范氏士吉射和中行氏的荀寅发起讨伐,而率军主帅便是赵鞅。
晋国内乱,对于想重新争霸的齐景公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在得知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被困朝歌后,便联合鲁、卫会盟谋划救援被困的范氏和中行氏。
得到齐、鲁、卫三国的支持,范氏和中行氏也发起了打击,但被赵鞅率领的晋军打败于潞地(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一带),俘虏了高强和籍秦,并在百泉(今河南辉县一带)击败了郑军和范氏的联军。
公元前494年,为了继续策应范氏和中行氏的叛乱,齐、卫和鲜虞人联合入侵晋国,攻占了棘蒲(今河北赵县一带)。而赵鞅对朝歌的围困并没有放松,直到公元前492年攻破朝歌,荀寅、士吉射等逃到了邯郸城。
公元前491年,赵鞅继续带兵追击,并围困邯郸城,邯郸城数年被困,早已无法支撑便投降于赵鞅,士吉射逃亡到齐国,荀寅逃亡到鲜虞。
公元前490年,荀寅和士吉射两人都逃亡到齐国,至此范氏和中行氏从晋国销声匿迹。
范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自士会开始被分封到范地之后,范氏一族开始壮大,并为晋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行氏起于荀林父,曾因为担任晋国中军主帅,而自称中行氏。中行氏和知氏都是晋大夫荀息之后,为晋国也立下了不朽功勋。
范氏和中行氏的覆灭,和晋国其他覆灭的士族一样,都是权利领地的牺牲品,随着君主权利的减弱,各士族开始崛起,在晋国内便出现了,如同周王室下的各诸侯国一样,开始相互蚕食吞并。
范氏和中行氏覆灭后,晋国内就剩下了赵氏、知氏、韩氏、魏氏四个士族,而晋定公的权利和领地,反而更加的弱小卑微,夹存在四大士族之间,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