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武行德镇守洛京的时候,国家有关于走私食盐的规定,如果能够检举走私食盐一斤及以上的,必然获得封侯的奖励。所以当时有一些人就动了心思,把私盐偷偷放到别人的行李之中。
当时有一个小孩,背着菜进城。中途遇到一个来自河阳的尼姑,和他一起行路。快到城的时候,尼姑就先一步进城了。等到小孩进城的时候,被城门官搜查之下,在菜篮子中发现了好几斤私盐。所以,将这个小孩押送到衙门。
武行德将城门官搜出来的食盐,发现食盐是用白绡手包裹的,而且还有非常浓烈的龙麝的味道。武行德惊诧地问道:“我看这个小孩,衣服都打着不定,已经不能穿得更破烂了,怎么可能还有熏过香的手帕呢?他必然是被坏人陷害了。”于是武行德问小孩:“你离开就以后,有没有和别人同行啊?”
小孩就将自己的经历说了出来。
武行德听说了以后,高兴地说:“我知道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和城门官合谋陷害他人,像骗取奖金。”于是让孩子描述尼姑的长相,就命令自己的亲信去抓人。没多久尼姑就归案了。审讯之下,果然牵扯到了城门官。小孩自然而然是无罪释放了。
从次以后,武行德下辖的官员都非常害怕他不敢欺骗他,整个京师都非常配合不敢违法乱纪。
早先时候,武行德以砍柴为生。他非常有力气,一次可以担负非常非常多的柴。等到他参军,平步青云,成为了高官。但是他并不擅长断案。不过虽然不擅长但是仍然能够明察秋毫,所以大家都对武行德表现出的能力表示诧异。
按:丞相薛居正在后汉干佑年间曾经担任开封府判官。当时有公务员检举百姓违法买卖食盐。经过审理以后,把这个百姓判处死刑。
薛居正有所怀疑,就召百姓问案,果然是那个公务员诬告了这个百姓。薛居正立刻抓捕了这个公务员,以以前判罚的结果处置了公务员。这个事和武行德的故事差不多。
既然有人想要丰厚的奖金,他们自然会采取非法的方法去获得丰厚的奖金。他们的阴谋诡计之所以会被洞悉,就是因为主审官员愿意深入的调查案件。
这两件事都出自他们的传记。
02
原文
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
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常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
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手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
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
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
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先是,行德以采薪为业,气雄力壮,一谷之薪,可以尽负。置麾下,攀鳞附翼,遂至富贵,然听讼甚非所长。至是明辨如此,论者异之。
按:薛居正丞相,汉干佑中为开封府判官时,吏有告民以盐冒法者,狱具,当死。居正疑之,召诘其状,乃是有憾以盐诬之也。逮捕具服,即抵吏法。与行德事颇相类矣。彼以希赏而然,此以释憾而然,皆能辨明其诬者,唯在深察其事也。二事并见本传。
03
补
武行德: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将领,在北宋时期封魏国公。他最初被“儿皇帝”石敬塘赏识,契丹南侵时他假意归降,中途起义反抗契丹。
薛居正:北宋宰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曾经主持编纂《旧五代史》。
汉干佑:即乾祐,是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知远使用的年号。
04
感
郑克的按说的对,武行德的这个案子实际上完全就是靠主审官员的意愿。
在古代,贩私盐和现在贩毒差不多,都是死罪。不少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声名的人都是贩私盐的。其实也很好理解,贩私盐的这群人本身就胆大包天,而且特别有钱,所以搞出点大事情也非常科学。
所以,正常人不会认为一个小孩子会贩卖私盐,就算真的有私盐,背后也一定有人指使。
很多冤案,大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