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认为,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教儿童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去了解别人——不仅是亲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处境。把小孩教得会感觉出他所遇到的人内心沉重,有某种悲痛,这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苏霍姆林斯基
其实我们现在会用一个词“情商”来形容一个小孩,会觉得有的小孩就是那么有眼色,能够瞬间明白大人的一个眼神,能够看懂成年人的表情。
今天在办公室同事说自己的闺女不懂感恩,我也发现自己的闺女有点不知好歹。一直带她的姥姥回老家的时候,她不知道给姥姥打个电话,也不会说一句姥姥辛苦之类话语。但我想还不至于用冷漠两个字来形容我的孩子。
如果说没有感情,在果果养的仓鼠死的时候她也会趴在沙发上哭的稀里哗啦,喊着自己失去了喜欢的小仓鼠。
在班上有的孩子看到我脸色凝重,或正处于生气状态,他仍会凑上来说些玩笑话;有的孩子看到自己妈妈生病,不闻不问;有的孩子捉了青蛙壁虎,呼朋引伴地一起折腾致死……可见,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义务感、敏感性和同情心有多么重要。
而我们现在教育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别人的痛苦反应特别敏锐”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在急速发展而又浮躁不安的时代,我们往往 只抓住那些“实用”的分数和技能,却忽略了对孩子内心世界是否饱满、充实而又敏锐、细腻的关注。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恰恰是人之为人最本质 的特征之一。
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分数,而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会吵他怎么没有情感,没有同情心之类,却很少思考在教育中我们有没有去专门讲。其实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这种机会很多。今天老师的课堂怎么没有激情,今天老师怎么很少笑了呢?妈妈下班后怎么精神不好呢?只要细心,生活中随时都有这样的人,等着我们去问候,关心,去帮助。
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孩子太无情,而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爱心“流于形式”。学校总有这样的任务,在母亲节、重阳节,为妈妈/姥姥洗脚,很多孩子都是做一下拍照的动作完事。试问,如果这样的做法渗透在日常,那还至于成为一件流于形式的事情吗?
如何细致入微的培养孩子的美好的心灵。我们老师应该引领孩子发现美,才能创造美。我们平常也可以和班上的孩子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事,老师,同学都可以。尤其是班上特异体质的学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其他学生的内心就能更加柔软。
培养孩子对他人一颗细腻而柔软的心,作为父母要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对周围一切人的善良。
做细腻的教育,做真正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泽孩子的心田,散发出人性之美的芬芳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