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则辞。
寝不踰庙,燕衣不踰祭服,礼也。
按《礼记·丧大记》记载,按古代的礼制,为父母守丧期间不能吃肉喝酒。但若有尊贵的人请自己吃,可以破例吃肉,但由于喝了酒会使脸色改变,所以不可通融。
古代肉食难以获得,在荀子的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是高级食物,这也是为何会有人为了不能喝上一口王八汤而造反的缘故。
但他人请吃是一番好意,尤其是身份尊贵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吃肉可以理解。但饮酒则不行。毕竟,吃肉不会乱性,而饮酒则可能乱性,且饮酒后面色会变、身上也往往带着酒味,所以不可破例。
同样的,在修建宗庙的时候,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遗物的房屋“寝”,也称“北堂”的规格不能超过前面举行祭祀的殿堂“庙”。毕竟从功能上来看,庙的重要性要超过“寝”。而在形制上,庙往往有东西厢房,寝没有厢房。礼是人心所向,勤劳的中国人,向来会将公放在私的前面,重要性也是一眼可知。
燕当为“䜩”字之残误,即参与吃席时的衣服,不能超过祭祀时的衣服。祭祀作为统战工作重要的一环,在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宴席,所以祭祀时穿的服装也比宴席时要正式、隆重。
例如在外交场合,几乎没有穿牛仔裤的,但是聚会就不一样。这方面的礼制,通过阶级的区分,更好的强调了祭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