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历史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寻访“丝绸之路”》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教材的活动建议是:假设一个情景,模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送到西方进行商业活动。要求:①学生分组学习,在最新的世界地图上画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②按照丝绸之路行进路线,各组分段讲述途经地区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体会先人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经与教研组老师们讨论后,王老师认为为按照上述常规数学活动设计,虽然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模拟商人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经过调查,他发现班上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经历,于是将本课的活动设计调整如下:①学生自愿分组,每组为一个旅游公司, 自行设计一个“丝绸之路五日游”的旅游项目,并给公司起一个吸引人的名字。②组员分工和确定人员职责。组员分为历史顾问、策划人、导游等角色。历史顾问负责审核材料的真实性;策划人负责写出诱人的广告词,制定可行的旅游方案;导游负责介绍丝调之路的历史和相应地域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③明确展示要求。一是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二是介绍丝绸之路沿线某一城市的自然环境、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三是汇报形式不限,做幻灯片、小报、短剧等都可以。④进行活动评比。根据全班学生的综合评价,评出最佳旅游公司、最佳旅游项目、最佳导游等。
结果,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小组都给出了富有创意的公司名称和广告词,学生汇报形式活泼多样,能够用自己的理解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相关内容,每位学生都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请结合案例二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要求:结合案例阐述,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析题:评价案例中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程度和原因。
理论依据:1.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主体性。
2.小组合作学习。
提示:题点少字数多的情况可套用模板。
参考答案:
案例中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体提现如下: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案例中,该教师将偏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学生熟悉的旅游场景,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充满活力。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学生互助互补,形成学习共同体。合理有效的分组,任务目标明确,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尽力,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活动后及时评价,提高学生能力。案例中,各学习小组明确展示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能够用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活动后及时进行对各小组活动评价,每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综上所述,案例中该教师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做法提供了参考,值得我们学习。
共勉: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