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九单元项目是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介绍了项目是学习的理论分析、项目是学习的整体设计和项目是学习的实施建议。现在把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分享如下:
在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就需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经历复杂、综合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驱动。通过复杂推理、思辨决策、远迁移等才可能发展核心素养,而项目式学习恰恰具备这样的特征与优势。
一、项目是学习的理论分析
1.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从学习的角度看,项目是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和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从教育者的角度看,项目是学习是一种建构主义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他主张学生通过一定时长的小组合作,解决一个真实世界中复杂、非常规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完成一项源自真实世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进而逐步习得包括知识,可迁移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在内的20一世纪核心素养。
2.项目是学习的流程。
结合学习学者们的成果,特别是胡佳怡提出的项目是学习的六环节模式,项目选择—学习活动设计,制定计划—学习环境建构—策略选择—生成作品,成果交流—活动评价。
3.项目是学习的教学要点:项目式学习的内容选择与主题设置;项目是学习的活动设计与情景创设;项目是学习的资源与系统设计。
二、项目式学习的整体设计
1.课程标准中各学习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议: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建议是“探究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主要成分的差异、绿色植物叶片在白天和夜晚释放的气体成分的差异;应用数字化实验等手段,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调查并分析当地近年来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议为“自制汽水,制定水循环利用方案,合理选择金属易拉罐使用的材料,探秘支持航天员呼吸的气体环境,探究溶液酸碱性及氮磷钾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走进社区调查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具体做法和遇到的问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议有“查阅相关材料,写一篇科普文章或编创一个情景剧剧本。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水分子漫游记等”。物质的化学变化学习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议有“设计和编制可用于探究燃烧条件、化学反应定量关系等的计算机小程序;探讨酒精等依然品的安全使用等科学议题;利用化学反应模拟智慧农场中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实践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建议为“选择燃料,设计奥运会火炬,设计海报或制作短视频宣传低碳生活、水资源保护等;调研汽车材料的变迁,设计未来汽车的材料;为特定年龄或职业人群设计均衡膳食食谱;在家务劳动(如清洗餐具、正确使用燃气做饭、学做馒头和面包等)中感悟化学原理,绘制反映劳动过程和其中所含的化学原理的思维导图。
2.项目是学习的设计策略
首先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素养导向成果系统设计项目是学习目标及成果;然后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综合问题设计项目是学习主题及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深度体验、自主建构、成果迭代设计项目是学习活动及支架;基于奖励和发展、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设计项目是学习持续性评价。
例如:探索燃烧的奥秘项目式教学设计:可以设计项目导引课燃烧中的化学变化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两个活动来展开;设计探究课三节,通过研究蜡烛燃烧是如何发生的研究燃烧是如何发生的,从化学变化角度看燃烧条件,三个活动完成燃烧如何发生这个任务;通过如何熄灭蜡烛如何让蜡烛燃烧更距离从化学角度调控燃烧这三个活动完成如何调控燃烧这个任务;通过讨论蜡烛作为燃料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燃具所需燃料有什么特点、畅想未来燃料是怎样的三个活动来完成未来燃料是怎样的学习任务。最后是项目展示设计两个课时自制蜡烛和蜡烛展示。
三、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建议
项目式学习实施包括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发布、师生共同鉴定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指导学生实施方案、提供展示交流平台等核心要点。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导入课程、激发动机—形成学习社区—交流信息、建构知识—设计制作、提供支持等活动。
关于第十章 化学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中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二二版课标中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借助内容的建构与整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主题,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化学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要在注重化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其育人价值。
有效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学习,需要关注五个药店:跨学科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快学科学习要让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的学习;学科学习要根据带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发现并整理出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并整合这些相关学科知识;快学科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联学科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快学科学习要以项目是学习方式,并通过多个学习环节来实现。
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
1.跨学科主题的确定
学科融合绝不是盲目的教学课,不同内容进行简单堆积和拼凑,而是要对相关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形成学习主题,在深圳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把握的全局意识,形成动态知识观,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课标设计的19个跨学科活动,充分考虑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科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及学生必做实验,注重与生物学,地理,物理等其他学科测试的融合。
2.跨学科实践的内容
跨学科实践的主要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间的联动活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创新性跨学科活动。
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这可以是基于课程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
学科间的联动活动:这类活动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以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例如,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联动活动,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联动活动。
主题式跨学科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以“环保”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创新性跨学科活动:这类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新的问题或实现新的目标。例如设计、制作类。
2.课程教学实施
在跨学科综合活动的课堂教学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的知识讲解,二是学生活动的结果展示与评价。知识讲解过程尽量以学生参与为主。学生活动结果的展示与评价中,要求教师多方位地进行评价,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成功感,激发持续参与活动的欲望.
例如,结合供氧器的制作过程,基于学生视角可以提出“启动任务”“形成方案”“优化方案”“成果展示”四个基本流程,以及“问题变换”“范例启发”“思维设计”三种跨学科实践策略。
总之,跨学科实践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于让学生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于培养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