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暂时解放了。中午居然睡不着,明明很累,脑壳快爆炸。有心理原因,也可能是天气。
早上第三节科组长来听的这节课,我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从备课到上课,一共三天,有音视频,还写了逐字稿。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科组长的评价,总结如下:
好的地方:流程完整,过渡比较自然。
《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是识字单元里的一首长歌谣,一共八句,课后要求背诵,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反复朗读上。
先玩一个简单的看图猜节日游戏作导入,顺便识记“传统”二字,解释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是什么意思,接着用“看花灯”活动串联大半节课,继续识记前四句的4个会认字“贴、宵、巷、祭”、指导书写2个会写字“街、贴”,重点体会“大街小巷”及做相关拓展。
讲每个字前先问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再放出自己准备的课件做总结。
孩子对新字的想象力很丰富,脑洞大开的时刻很惊喜。
例如,“祭”字,我的准备是“察”字去掉宝盖头,以及甲骨文字理识字。有人说到减一减的办法后,马上有另外的同学举手说,这是警察脱下了帽子。
又如,识记字“统”字,一般会想到加一加的办法,绞丝旁加“充”。另一个孩子说,可以把绞丝旁看成卷卷的充电线,这个字就是手机在充电。虽然字义上联系不大,但这个联想也是很可以的。
朗读方面,安排了听读、男女合作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共4次全文朗读。每一小节的也有齐读,以及最后的填空读。我的目标是让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能完成背诵任务,因此必须有多样化的反复朗读。
最后只挑前两个节日进行探究和拓展,再来一组小火车认读和动名词连线结束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刚刚好能讲完,剩下的两分钟给小朋友们练习写前面没动笔的“贴”字。
需改进的地方:部分细节处理显得粗糙
能感觉自己对于“韵脚”那部分的提问有点拔高。在男女互读前我问,找一找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倒不会有障碍,孩子能讲出末尾都是ao,我却想引导她说出“韵脚”二字。太难了,她满脸不确定的神情。其实只要说明白末尾是ao,这叫押韵,就可以了。那时有点冷场。
类似的例子还有,问“贴”字的左右占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左右差不多宽,上下差不多高”,我应该顺势引出“左右等宽、上下等高”这两个关键词,但当时脑子一抽就想要学生自己说出来,结果学生也是陌生的,一脸懵。
虽然写了逐字稿,在语言衔接上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偶尔还是嘴瓢,让自己感觉不佳。
整节课下来,学生比较收着。虽然设计了很多朗读,但感觉孩子们的状态一般,不是预想中的热烈,不知道为什么。噢!忘记让他们拍掌了!
听了科组长的评课,她的看法倒是很乐观,讲了几个我在处理时的优点,还问了我们班独有的“五度音量法”。至于问题,也只是部分同学在做自己的事,数量很少。
晚上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完没有解脱感,甚至有点沮丧(中午吃不下,也睡不着)。后来想到一个,应该是提前且充分的准备使期待值变大了,觉得这节课应该能上得很好,得到一般的结果后就产生落差。这堂课因为准备得充分而没有被挑出毛病,其实也侧面暴露了之前自己的常规课堂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得要求书包链得拉上,讲字时要总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