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前三章心得

阅读完《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第一章到第三章,其中的很多观点和研究都是我以前有学习了解过的,比如将学生的学习类型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动觉型。我个人觉得有一定道理,也会不自觉代入并将自己进行归类。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的应试教育课堂,基本是听视觉为主,较少有科目课程会动觉型,除体育学科等,或者偶尔才有在各学科课堂中加入部分动态互动和游戏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就算此学习类型分类真的有效,也无法按照该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但是对于个人或1V1教学等环境,是可以做针对学习者定制对应的学习方式。

另外,文章中也提到,之前的研究方向会针对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度和专业度提升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当然,这也是多数教师们普遍认同且实践的共识。而且教师的专业度再结合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肯定是更有效的。但是却不是本质上的,因为学习的主体一直都是学生。帮助学生从内到外地投入到学习才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达成的目标。而前面说到的教师提升更多的只是从外部帮助学生,所以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还需要学生有内在的驱动力才可以。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转变就会变得更加关键。

因此,唤起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就要从“评价”开始。对于“评价”,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做,特别是班主任。但是更多的都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比如期中或期末对于学生的点评等,而且这更多的也是呈现给家长了解学生的一个渠道或沟通方式。但是对于学生本人可能就是知道自己在老师(班主任)眼中自己表现总结而已。对于学生本人可能只是起到鼓励的作用。

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却鲜少有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可能是不了解,也可能没有便利的设备,也可能根本没有该意识。因此,就是以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为主,一块黑板/白板,一支笔/图画工具就是整个课堂的工具。就可以维持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不带一点变化。

王博士和陈蕾老师共同编写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中第一讲开篇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是当作一个笑话写出来的:“如果你把一个一百年前的名医从坟墓里找回来,踏进到今天的手术室会不知所措,但是把一个一百年前的名师从坟墓里找回来,他还是能悠游自在地把课上完。”对比强烈且充满讽刺,但却是不争的事实。千百年来的教育方式没有变化,甚至工具的使用方式也毫无变化,哪怕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国内的教育中,依然亘古不变,教育理念和方式依然无可撼动,这也是为什么很难展开“形成性评价”的根本原因——老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且没有适配的工具协助。

因此,越来越坚信麻吉星的课堂模式及工具的使用有多颠覆传统教学。而《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的第二章中提到的关于“形成性评价”的要素、策略、方式方法等,再结合第三章中的学习目标、范文、从幼儿园便可开始训练的“每日登录”等,都是麻吉星课堂的模式融合。将麻吉星硬件设备的数据收集展开策略,再进行小组讨论,观点碰撞等等,真正地把课堂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老师只需要做课堂环节设计的调整和引导,并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讨论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摆脱对于坐着听讲的依赖,放手让学生一步步自主成长,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转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