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田疗法的治疗体系中,除了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和日记指导外,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治疗形式——格言式心理治疗。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累积起来的智慧,可以指导人们增强领悟,获得智慧,战胜苦难。譬如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来访者,哪怕是别人一个普通的眼神也让自己痛苦不堪,他的人生仿佛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这个时候无论周围人劝说再多也无济于事,但是一句简单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反而会让来访者精神一振,开悟许多。
中国古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此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森田疗法中的格言常常出现在治疗师或者患者的日记、书信或者书房中,人们耳濡目染,精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对森田疗法的理解,还可以消除思想矛盾,帮助患者走向康复。
【事实唯真】
“事实唯真”是我们运用森田疗法提到最多的格言之一,同时,要想走出情绪本位,首先就要以事实为根据,进入事实本位。“事实”是与人的主观推测、评价相对立的概念,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客观现象,都是事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些事实并不会过多关注,但是,人们也不会去否认这些事实的存在。在森田疗法看来,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事实,也是需要去服从的对象。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主观的心理内容反而成了客观事实呢?原来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内在的自然现象,它们的发生、发展遵循其本身的自然规律,并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和理性加以支配。
服从事实就会获得心理的健康,违背了事实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的病症。正如森田正马教授描述的那样,“看到鲜花则心情清爽,看到牛虻则心理厌烦”,人们喜欢鲜花而厌恶牛虻,则是真实情感的流露,都是事实,如果人们内心中承认和接纳这份情感,继续生活做事,就不会产生情绪的问题,就不会造成心理的冲突。如果人们违背了真实的情感,看到鲜花非要让自己内心厌恶,看到牛虻强迫自己去喜欢,那会产生内在的冲突焦虑,继而企图消除这些焦虑,就容易陷入神经症的症状。
“事实唯真”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抛开主观,回归客观,消除思想矛盾。比如有来访者沉迷于痛失亲人的悲观情绪中,如果他能够看清事实,从内心中承认亲人逝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继而带着情绪继续生活,他就可以逐渐从丧失中走出来。再比如疑病症患者,当她剧烈运动之后,会出现心脏剧烈跳动,呼吸急促的生理现象,她把这些看成是事实,看成是自然的反应,不加关注和解决,就能够顺利走出自己的症状。第二,服从自己的情绪情感。人的情绪情感都是客观事实,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正如森田教授所言,要把痛苦当成痛苦来体验,把恐惧当成恐惧来体验,把喜悦当成喜悦来体验,这样才能让身心处于流动变化的状态,才不至于产生固着,形成障碍。
【纯真的心】
纯真的心即坦诚的心,是一种富于人情味儿的心,一种不被任何事物拘束的淳朴的感情。“纯真的心”对立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排斥和不接纳。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开心便会嘻嘻哈哈地笑,孩子饿了就会嚎啕大哭,受欺负了就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们没有压抑、没有阻抑,他们会顺着本心、本性的方向自由地表达、生长。然而有些父母却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他们会严厉地要求孩子,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孩子都是希望获得父母支持和认可的,于是他们就会接纳自己符合父母期待的那一部分,而抵制不符合父母期待的那一部分,于是他们也学会了一系列的标准,当这种要求和标准走向另一个极端时,纯真的心就被抹杀了,神经症可能也就产生了。
森田正马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越是坦诚的人,治愈的越快”。原因何在呢?一方面具有坦诚之心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敢于承担成长的责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而不会去寻找各种理由来逃避和掩饰问题。另一方面,具有坦诚之心的人也可以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症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坦诚意味着实事求是,痛苦就是痛苦,压抑就是压抑,快乐就是快乐,悲伤就是悲伤,没有丝毫否认和排斥的味道,这个也就是我们经常谈的接纳。坦诚也意味着一分为二地看待自我,自己有优点,这个是好事,自己有不足,也没关系,就像自己的手心手背一样,都是自己的肉,没有必要否认,没有必要区分,没有必要打压。如此,一个完整而自由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
中国有句古话,“返璞归真”,这里的真就是童真之心,就是纯真之心,就是自然之心。有此心,则永无挂碍!
【不安常在】
人生无常,不安常在。这仿佛是世间的真相,也是人生必然会遭遇的局面。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对考试结果的不确定会产生种种不安;考试没考好,梦寐以求的大学没有录取自己,同样会惴惴不安;一位穷困的少年,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会感到不安,当他功成名就之时,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依然会心有不安。所以无常的世界让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控制世界,不安也会常常存在。从森田疗法的角度看,人的不安与欲望是成正比的,一个人的欲求越多,他的不安也会更重。一个人面对不安,他不是努力向上,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不安当成绊脚石”来对待,竭尽全力想消除不安,则很容易形成各种神经症的症状。其实不安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你走夜路时,突然前面窜出一个人影,在不安的驱使下你会选择战斗或是逃跑,这会让你免受伤害。所以我们要正视不安的存在,把不安当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顺其自然地接受它,而不是消除不安。
【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等于非】
人在睡眠的过程中,无论梦告诉了我们什么,无论梦中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虚假空的,都没有现实的意义。当一个人处在迷惘的状态,认知往往偏离了客观现实,他的言行举止,他的选择判断往往会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森田正马教授的这句话起码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症状中的想法和观念是主观臆想出来的,其本质是虚假的。例如有强迫思维患者,每次开车有路人经过都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撞人,并引发强烈的恐惧感,要知道症状中观念与想法往往是错误认知带来的结果,已经与客观发生了分离,如果他能够认清事实,不管担心的内容,就可以摆脱强迫思维的束缚。第二,不要因为症状而轻易做出一些决定。前段时间有位来访者,症状的起因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导致长期的精神压抑,目前症状基本消失,可为了防止症状的反复而萌生离婚的想法。正所谓“迷惘中的是与非,皆为非”,来访者想要离婚的想法与强迫症的反复有关,而该决定本身又包含了大量的情绪色彩,所以不要因为症状而轻易做出决定,要等情绪缓和后,冷静思考,再做决断。
【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这句格言出自禅宗云门宗大师云门文偃之口(详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由于此言很能解释森田疗法的精义,故后来的森田疗法在指导病患的时候多有提及。
据传中国的云门大师有一次对他的弟子说:“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其大意是说,以前的事我都不问,从明天起怎么生活,你们给我说说看)。闻其言,众弟子紧闭嘴巴而不答。后云门大师自答说:“日日是好日”。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日日是好日”这句著名的格言究竟暗含了什么深意呢?笔者尝试从以下的几个角度来诠释。
其一,它告诫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神经症的患者总是一群容易情绪化的人,今天开心就好好生活,明天不开心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样是不行的。森田先生曾经告诫过他的病患:如果工作学习一天之后,感到过的很充实,这就是好日子;如果没能过的充实,那就是坏日子。至于一天的情绪如何并不重要。所以“日日是好日”是告诉我们不要去理会自己的负性情绪,脚踏实地去生活行动!
其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强调一个人的认知和态度会决定一个人情绪的好与坏。如果我们凡事都从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必然活得战战兢兢、悲观忧郁;如果凡事我们都能够从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必然活得安宁幸福,心情愉悦。例如前不久有一位来访者,她的妹妹由于先天的疾病导致一直无法开口讲话,这件事情让她倍感压抑。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虽然妹妹情况很糟糕但是最起码她没有其它的身体疾病,由于她的智力尚好,所以可以去一些特殊学校进修,日后学习一些简单的专业技术,长大后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那么她的心境必然会豁达起来。
其三,去除“好与坏”的分别之心,每日用感恩的心活着。所谓的“日日是好日”并非指“每天都过得开心如意、无病无灾的大好日子。”它的根本含义是说,让我们舍弃今天是好日子或坏日子的观念,就像对待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一样,不能有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不要觉得冬天太冷就不好,春秋暖和就是好,要一视同仁,平常对待。“晴天时,则爱晴;雨天时,则爱雨;有乐趣时,则快乐;没乐趣时,也快乐”,就是这个意思。
【日新又日新】
森田先生经常鼓励自己的病患要努力做到“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出自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大意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曾被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洗澡盆上,以此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那么森田先生引用这句话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所谓的“新”其实就是变化、无常的含义。我们在过去反复强调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是处于无常变化之中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各种烦琐的事务所羁绊,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新意,每日的生活仿佛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会惊奇的发现门前的小树今天又发了新芽,榕树下的蚂蚁洞昨天又垒了新土。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所以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了解到这层含义,我们就可以培养一种“新”的人生哲学:昨天的成功已经过去,今天才刚刚开始;昨天的失败已经过去,今天才刚刚开始;昨天的痛苦已经过去,今天刚刚开始;昨天的快乐已经过去,今天也才刚刚开始!
【烦恼即解脱】
“烦恼即解脱”是住院式森田疗法中的“绝对卧床期”的一个核心的体验目标。住院病患一般在第一天会感到比较舒服,第二天开始会不断地想自己的病,各种症状或烦恼都会加重。由于病患处于与外界隔离和卧床的状态,无法逃避症状,只好选择让症状自行发展,到达顶点后,症状反而会减轻,这就是“烦恼即解脱”的心理过程。当然了,要准确理解“烦恼即解脱”的含义,我们还需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其一,由于“烦恼即解脱”遵循的是“物极必反”这一基本的心理规律,所以它不仅适用于森田病房中,还适合于其它任何的治疗环境和情境中,比如网络远程的咨询。其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烦恼”是对过去已经发生事情的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体验,但我们在这里应该取其广义,它可以包括焦虑、恐惧、疑病、强迫等精神症状,还可以包括症状背后潜意识冲突和创伤。其三,“烦恼即解脱”是理性的体验分享,同时也是理想化的境界,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协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解脱”,人们常常处于忧困苦恼之中,面对无法“解脱”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带着烦恼继续生活,而不应把烦恼视为大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烦恼即解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修习过程。❶
【欲用一波消一波,则千波万波相继而起】
“欲用一波消一波,则千波万波相继而起”这是一句源自于禅语的森田疗法用语。它的本意是说,企图以一个波浪去平息另一个波浪,反而会激起更多的波浪。对于强迫症等其它的神经症来说,如果我们用一种方式去消除某一症状,那么势必会出现更多新的症状。所以这句话的核心点是告诉我们,当症状来临的时候,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反应模式(排除、对抗和消除),那么就会导致症状层出不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例如,希望通过逃避的方式来解决怕狗的恐惧,那么对狗的恐惧会更加强烈;希望用“数数”的方法来克服失眠,反而失眠的时间和次数会变得更多;希望通过清洗的行为来消除“脏”的感觉,则越发感觉手没有洗干净等等。
【大疑必有大悟】
佛门中有一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可见疑惑对于我们认识真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质疑的精神,或许也就没有最终的领悟。就比如有些人对佛教教义产生了怀疑,然后进行了解和研究,最后就会得到一些成果和结论。这就是“大疑必有大悟”的出处和它的本意。
那么森田疗法中的“大疑必有大悟”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任何疑惑都能够最终为人们所了解和解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有些疑惑,如果执着于探寻其中的答案,那么问题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烦恼。倘若转换心机,带着疑惑继续生活,那么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二,这是一种带有情绪成分的豁然而悟的过程。当一个人面临巨大疑惑的时候,内心势必是不安和警惕的,然而当他带着这些疑惑积极去行动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获得一些此前从未有过的新认识、新发现,这时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欣然、释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大悟”。例如某位患有惊恐发作的来访者,因害怕猝死所以不敢出门,虽然通过咨询明白了惊恐发作的原理,但是心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疑惑。当他带着这些疑惑勇敢出门以后,他突然发现原来惊恐发作是可以出门的,是不会猝死的。这种出现的新认识、新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欣喜感,就是领悟的过程。
【心随万境变,变化之处实幽玄】
这是摩攀罗尊者的话,其基本含义是:人的心境随着境遇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实在是玄妙。
人的心境是流水般经常流动的,一个人的心若是停止了,就是失去了本性。心要经常动才可以如流水般清澈,如果心境呆滞不动,就成了混浊的死水。所以我们要想保持身心的健康,就要保证“心的流动”,这种流动是自然的流动,不刻意,不矫揉造作,我们不必特意关注流水的方向,也不必去理会流水的快慢,一切遵从自然。所以我们不必因为昨夜的失眠导致情绪不良而郁郁寡欢,也不必因为事业上的成功导致的开心快乐而忘乎所以,一切遵从自然,努力生活,人的心有其流动性,人的情绪自然会随着境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平常心乃道】
“平常心乃道”,这是南泉禅师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无私欲的坦诚之心即是世人所求的道。
为了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重点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着“平常心”。所谓的“平常”是指长久、长远,一年到头,一生一死,年年如此,才可谓平常。
譬如有人招待熟悉的朋友,平时自己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这样的招待可以长久,就是平常;反之有贵客来访,弄七个碟子八个碗,好酒好肉地服侍,这就是不平常,寻常人家只能招待十天半月便会钱财不支,由于家无常礼,不平常的招待是不可能长久的。
同样的道理,拥有平常心的人就如同招待熟悉的朋友那样,不造作、不安排、不改变、不花言巧语,这就是平常心,就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恐怕就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贪婪和执着的心,舒服了想更加舒服,害怕恐惧了就想逃避,发财了想更加富有。正是由于贪执之心才妨碍了平常心的建立,才阻碍了心中的“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森田疗法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求舒服的感觉,带着难受慢慢做下去;不要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而是带着害怕的感觉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发财了要更加珍惜已有的财富,不要盲目投资也不要肆意挥霍。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破除自己的贪执,平常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外表自然,内心健康】
“外表自然,内心健康”,它的意思是说像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就能够健康起来。它强调的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信念和态度。这一观点可以得到很多心理疗法和心理学实验的有效支持。比如现实疗法就认为,我们不能够命令自己感觉好受一些,但是我们总能命令自己做得更好一些,而做的更好些会使我们感到好受一些(威廉.格拉瑟,1979)。又如Staub(2005)的研究表明,不道德的行为能够滋生出不道德的态度,而帮助行为能增加进一步的帮助行为。
可见,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的确可以让一个人重新健康起来。所以这就要求广大的神经症患者,不要想着先消除病症,改善情绪,而后再恢复道健康的生活。而是要学会让行动走在症状消失的前面,即使症状还没有好转,也要坚持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最终的康复。
【无所住心】
“无所住心”出自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而“心”指的是人对佛法的领悟。综合起来看,“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是人应该对世俗的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法。
为什么我们要讲不要对世俗的物质有所执着呢?我想原因有二:其一,执着心便是痛苦之心,因它是万般痛苦的根源。从森田疗法的视角来看,执着心就是各种生的欲望的集中体现,随着各种欲望的增强其潜在的恐怖也会增强。比如一个人执着于身体的健康,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在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感觉的时候去放大它,这样可能的后果就是疑病性症状——整日忧虑自己是否患上了重大疾病,没完没了去做医学的检查等等。其二,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你想抓住某些东西,但其实你什么都抓不住,我想这才是我们至为悲哀的地方。你想成功,但是人生哪里有永远的成功呢?成败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有成就会有失败!你想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但人生之事,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吵吵闹闹,亲人生病离世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但凡你想执着些什么,但是从人生的发展规律而言,你其实什么也留不住。
所以“无所住心”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那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他的认识提升了,对你的看法自然就变化了;不要太注重言语表达的缺陷,这次没做好,下次没准就做好了;不要太看重身体的健康,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
❶张海音(2018).烦恼即解脱——精神分析的视角.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