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洗礼 智慧升华
7月23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举办的“挑战·新师者的自我解放”主题培训。作为一名劳动教师,我却被分到了英语小组,本来以为会被边沿化,但主讲的刘濯源院长一句“通识教育”吸引了我。通识,是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识可通理,通理有通模!来吧,一场思想交流的约会!
这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约会”。短短几天的学习,我们挑战了新概念、挑战了新思维、挑战了新方法。
新概念的挑战
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教育新概念,之前总觉得掉进了一个概念游戏的漩涡,不太理解,也就不太重视。在这次的培训中,刘院长竟把一堆概念给我们弄明白了,突然也感觉到,概念凝结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智慧。
我重新认识了“核心素养”,以前就只知道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且停留在素养表现层面的认识上。而培训班上,我们还从素养的构成方面重新认识了“核心素养”,它是多维的,“心智识技场”五个维度让我们的头脑经历了“混沌——分化——整合”的一个过程,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它,这也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全面地做计划,也能更有效地促进素养发展。
我还新认识了“大概念”一词。大概念是经由专家思维生成的专家结论,是对素养的知识化凝结。原来,大概念可以是原理、规律,也可以是方法、策略,还可以是技能要点、价值观。而让我动容的还有刘院长的一句话:“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也许对大概念的理解很重要,但我更希望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如此思考,一个大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就像“旅游资源”这个案例,让人一下子明白了,“位置和地形决定气候类型,气候影响旅游资源的构成”这个大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许,我们需要通过更多不同的案例来刺激大概念的形成,让我们形成专家思维。
新思维的挑战
刘院长让我们接受了一场思维的洗礼,让我们充分认识了思维可视化,知道结构化是思维可视化的内核,无结构即无功能。第一次这么系统性地学习流程图、鱼骨图、双气泡图、金字塔图、树形层级结构图、双线索图、学科思维导图……突然发现,以前也在用思维导图做可视化工具,但总会走进“混乱”的死胡同,也许不是工具用错了,而是用错了工具,没有根据加工对象的内在结构来选择适配性高的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
说到加工对象的内在结构,也是形成思维结构化的难点,通过刘院长的讲解才知道,原来症结在“腰部”(学科思维导图的二三层级),第一步的专家思维就体现在这里。就像这次培训,为什么学得比以前清晰?不难发现,这次的培训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结构化的范例,从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科观四个维度,为大家展开了“正四观”的学习,真是“万事皆结构”,看来在以后的备课与教学中,要更注重提升思维概括力,要学会找联系,把要素提取准确,把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捋顺,形成结构化思维。
新方法的挑战
在培训中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发展型教学方法——“杠杆解”,即以学生现有素养水平为支点,通过创设挑战性任务,运用思维可视化,撬动目标素养的发展。
挑战性任务可以把学生快速转化为学习的主体。任务不是死学,不是傻玩,是需要调动自己的所知、所学、所能去灵活性解决的问题。无挑战、不发展,有任务,可成长。而我们总是把握不好任务创设的“度”,有时过简,有时过难,有时分解过度,有时指导过度。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启动思维,可运用追问、比较、整合策略。特别在思维停滞时,可以用追问策略,多问问求什么?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定方向——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功能——练迁移”这样的程序来构建结构化思维。
在本次培训中,每一个新概念、每一个新思维、每一个新方法,对我来说,都是有点生涩的,亏得刘院长不断运用“上上下下登山式”“左左右右跨壑式”“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法引导我们进行思维运动,让我逐渐熟悉那些生涩的概念,达到归纳至演绎的效果、类比至迁移的功能,还培养了学习兴趣,给予了成就感。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有思有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大师们的思想和精神,在实践中领悟,在行动中落实,更好地履职尽责,不断进步!
本文作者:谭华珠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