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买便宜东西,还算不上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更多的临期消费者对于“消费降级”这个说法并不认同。对他们来说,临期食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自己有更多渠道来获取物美价廉的商品。
临期商品指进入商品临界期的食品。通常距保质期有15天到半年不等。
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着八万多名零期食品的同好。他们在此分享折扣购买的经历和踩雷的教训,甚至挨个点评买来的零食。“快到期没什么关系,因为零食立马能吃完。”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买临期食品其实省不了多少钱,年轻人更看重的是性价比。他们希望用更低的价格去实现消费期望,既相信“对自己好一点”,又不愿主动进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这些年轻人支撑起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据商务部统计,国内零食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按每年2.5%的食品沉淀率计算,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过去一年里,有超过210万年轻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包括90后大学生和城市上班族。
原本,临期食品是小众的行话,它是食品在供应链中的一个概念。但现在,它好像“出圈”了!
以往,临期食品存在于超市的剩余货架上,面目模糊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角落。现在,它们却有了专业的产业链条。
有些小品牌在网上卖的本来不好,但加上临期两个字,有不少又火爆起来。
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么多临期食品是从哪里来的?
“休闲零食,酒水饮料,说白了都是老百姓刚需的东西。任何一个厂家生产出来,它不可能保证完全消耗掉。这就催生了临期食品市场。”
这样看来,临期食品就是在某个节点回收的正价商品,但他们变便宜了。
不仅是消费者和市场的热情,有公益组织也觉得临期食品靠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消费者在薅羊毛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好事。”上海公益组织“兜着走”创始人咪咪说。
临期食品到底能吃吗?
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这样的临期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合规?
据《食品安全法》,保质期以内的食品销售都是合规的。“目前对于临期,没有额外制定法规。”
吃是关乎健康的第一道关卡,临期食品可销售时间短,消费者在疏忽的情况下食用。可能面临食品变质,腐化,营养品质降低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虽然已经站上了风口,临期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
大多数临期商品没有品牌效应,不知名品牌,小众口味。都在决定着临期食品市场的上限,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观感。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三个吃货的终极命题,都取决于当下临期超市的库存是什么?这也造成了流动的评价标准与体系。
临期食品市场提供的不仅是食品囤积的解决方案,更多是一种折扣购买的途径,与此同时,厂家把积压的库存转化到消费者身上,也把浪费的责任嫁接到消费者身上。这像是一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互动:你买过临期食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