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遍听《认知天性》这本书的时候,感到有些迷茫,因为书中的观点跟我们平常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当第2遍听的时候,我对书中的观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了解了认知的天性,对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普通人,都有特别大的用处。作为一个有将近30年教龄的老师,我看到很多的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绩不好。我还看到了很多的老师,迫心希望学生的学习有大的进步,但是他们的教育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在传统认知中,我们强调要多读多背,重复的读,重复的背,就会记得越牢。因为有这样的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勤能补拙是良训,天道酬勤等名言俗语。我们过分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却忽略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认知天性》这本书告诉我们了科学的认知方法,让我们能够高效的记住知识及训练技能。
学习需要挑战性。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记住,很多老师让学生抄五遍、十遍甚至二十遍,五十遍,这样的做法真的很荒唐,学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是否记住了呢?绝大部分学生既记不住,也理解不了。很多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把生字写一行,把一个单词写一行,有的甚至写一张。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没有挑战性,不会形成长期记忆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经过大脑的思考,经过一番努力,这样记忆才会深刻长久。以后在教学和自己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挑战,强化记忆。我是个刻苦学习的学生,以前很认真的记老师的笔记,还在所读的书上写写画画,认为这样记得很多很牢,其实不然。记笔记的时候,记自己不懂的内容,把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体验,才是高效的学习。
记忆需要分散学习,间隔复习。经过研究,如果我们要背书不需要一直读三遍或五遍,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读三遍或五遍,这样的记忆效果更好。读第一遍的时候,脑子中就会有一些记忆,第2遍读的时候就会进行重新的检索巩固。所以不同时间的分散间隔学习,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一本书用三天的时间读完,和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运用考试进行检索记忆。学习过之后不要立马进行测试,最好是两周后进行测试,这样会增加记忆的挑战性,通过考试来检索记忆的内容,让记忆效果更好。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记忆的检索。我现在明白了,考试是一种记忆的检测,更是记忆的检索。
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当我们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或者读一本书,就在我们的大脑空间里面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党运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学习每一项新的知识,要和以前的知识进行链接,经过自己的编码加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之后间隔时间进行巩固检索,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把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就会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我想到了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有的学员学习非常刻苦,把老师讲的内容要么录下来或者一字不差的记下来。这样的知识不是他的知识。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自己的旧知识相融合,在内心形成深刻的体验就会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到各个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当我们真正的懂得了某一项知识或者技能,就会把它运用到不同的领域,这就是知识迁移。比如画画方面需要留白,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吃饭,做事,装饰等多个方面都需要留有空白,这样给人舒服和想象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留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的智慧。
懂得认知的天性,让学习更科学,更高效。学霸其实就是勤奋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