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不是每个老师都会上心理活动课的,上好一节心理课是很不容易的。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心理课上师生情感投入,师生之间互动,真诚开放,氛围安全,接纳温情,共情,学生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接纳,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显,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讨论,与同学和老师有较多自我开放和经验分享、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这样的课都能说具有心理味。
在现实的心理课堂,教师对学科定位不准,对教材理解不透,对学生了解不够,对自己风格不明,导致心理活动课沦为游戏课(只做游戏不求甚解,以活动为唯一目的)或思品课(作道德评判,强调教育性,指导应该如何做)的现象时常发生。
记得我在上《我爱我的父母》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回忆父母爱自己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个学生说他捡到了钱,交给父母,父母给了他一部分钱。捡到钱能否占为已有,已是道德的范畴,在心理课堂上,我们不能用道德的眼光评价她父母把钱占为己有的对错,我们要肯定的是妈妈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课上,我没有对他做道德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领悟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错的,是真真切切的。一节心理课,哪怕你只安抚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哪怕你只感动了一个孩子,哪怕你只树立一个孩子的信心,这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