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岁的时候,觉得我父亲实在太无知了,我几乎无法忍受他。但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在七年里学了那么多东西。”
——马克·吐温
为青少年设定界限可能感觉比他们年幼时更加困难,但是如果你已经习惯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那就容易多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阶段,父母最常用的字眼是“失望”。父母以“失望”来界定孩子时,比父母说孩子“像白痴一样”更让孩子觉得难过。另一种做法是检讨问题,逐步细分,让孩子了解他的思维流程。如此一来,青少年以后就能学会自己使用这种方法。
1.界定问题。
2.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
3.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
举个例子,十三岁的孩子想自己搭夜车穿过市区回家,你可以说:“你的想法挺好,你觉得自己长大了,能搭那班公交车,你知道如何安全地乘车。问题是,我还没准备好让你自己那样做。我必须赶快接受这个事实:你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可以照顾自己了。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准备好适应这种状况。”这样讲,你是在示范如何诚实沟通,也是在示范如何设限。孩子会因此学到,你不准他深夜自己搭公交车不是他的错,而是因为你还不放心。他本来就知道这点,但你坦诚相告,他更有可能理解你的决定,那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