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岁至深秋,枝木扶疏绿草如茵的家乡,已是繁花落尽,香消色殒。唯有一簇簇一丛丛的柿子,高挑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闪闪烁烁,像一面面旗帜在寒风中飘扬。那一抹柿子红,红的似火如霞,温暖着落寞黯淡的时光,芬芳着恬静的山村。
你看那高调招摇的柿子,圆圆滚滚,色彩鲜艳,无论大柿小柿、盖柿盒柿、水柿绵柿,浸露染霜,软软糯糯,咬上一口,甘甜如饴,汁液横流,醉美心头。
你听那饱经沧桑的百年柿树,满身褶皱在寒风中叨叨絮语,诉说着曾被“封侯”的辉煌历史。
话说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有一年秋,他辗转到了中原一带,因多日未讨到饭食,已饿得头昏眼花。忽然,他发现在田埂上有一棵柿树,树上柿子红彤彤的,他连忙爬上树吃了个饱。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再次路过这里,发现这棵柿树仍然根深叶茂,想起当年上树吃柿子填饱肚子的情景,不胜感慨,把龙袍往树上一披,封柿树为“傲霜候"。
先不论朱元璋封柿树为“傲霜侯”的真假,柿子作为家乡的特产,确实帮家乡世世代代的村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饥荒年景,半年柿子半年粮,在家乡人心中,柿子已不是一种水果,成为赖以生存的食粮。
金秋九月柿子成熟的季节,家乡开柿大吉,外地来釆购的,村民上树釆摘的,柿子深加工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堆在田地的、晒在石板上的全是柿子。
家乡的柿子品种很多,但柿子和深加工后的柿子食品种类也很丰富。软柿子可以直接食用,硬柿子漤着吃,削底后保存到第二年夏当烘柿子吃,还可以把柿子铣成柿饼,切成柿块,皮晒成柿皮,做成绿色食品柿子醋。尤其是用烘柿子搀上谷糠做成的柿子炒面,可以存放几十年不变味,当零食吃,烙成炒面饼、蒸成炒面馍、捏成炒面疙瘩,那种地道的香甜味道堪称一绝。正是家乡的柿子炒面支援了当年在太行山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抗日的八路军战士,正是家乡的柿子炒面让奋战在修建红旗渠一线工地上的村民们充满了力量,正是家乡的柿子炒面让无数人度过了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
在生活艰难的岁月里,家乡的大山里娶媳妇是件困难的事,因为有柿子为媒,柿子炒面搭桥,看似困难的事变成了容易事。姑娘们从千里之遥的平原慕名而来,不愿忍饥挨饿的姑娘克服重重困难纷至沓来,到家乡安家落户,成就了一对对好姻缘。
传说有个财主,家产万贯,生了一场怪病,访遍名医久治不愈,眼看病入膏肓,夜里做了个梦,梦见有仙人指点用柿蒂熬水可使他起死回生。时值早春,家人寻柿蒂未果,千里迢迢到家乡的柿子树下捡了一捧柿蒂回家熬制汤水,服后不久,病便痊愈。
家乡人对柿子引以为豪,即使远在千里,看到商店里的柿子,也会情不自禁地说上一句:“俺老家的柿子比这个好多了。”怪不得家乡的柿子树种遍了田间地头,山岗坡地,沟沟壑壑,蔚然成林。
曾几何时,家乡已步入了小康,吃糠咽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柿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柿子炒面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柿子成为美丽乡村风景的点缀,柿子成为魂牵梦绕的乡愁。
在衰草枯杨中,在白雪皑皑中,再望家乡那一抹柿子红,心里顿生柿柿如意,柿柿顺利的祝福!
愿家乡那一抺柿子红,承载着家乡的千年希望和梦想,村民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奔向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