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来说,需要自我觉醒,重新思考职业,重新定义生命,重新理解人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郝晓东
《教师成长力》这本书一度成了我的床头书,翻着,看着,竟然重读了三遍,深感惊讶!
正是这样的重读,对教师的成长重新有了新的认识。那何不写写?能写几篇?能写多久?都无所谓。
一、重新思考职业
“职业与我的关系是什么?”郝老师这样一句话,就如一块石激起千层浪。
在职初,我一直以为,教师不就是上课、批改作业嘛,机械重复,没有挑战性。与我而言,仅仅是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
现在停下来想想,绝非如此,也不能仅限于此。 目前,它虽非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志业,却应该是有所追求、值得奋斗的事业。
这份事业,我该如何去对待呢?可能仅靠一句话不能说清楚的。
在五一假期里,我们带着孩子走走逛逛,异常热闹。花火节里的七叔,歌唱的不错;舞台上的舞狮,赢得数次掌声;民间艺人手中的玩偶,吸引大家的眼球;大国工匠的十年如一日,做到了极致;还有著名导演张艺谋……
他们,都在诠释着不一样的人生,是责任,是担当,这一切,源于热爱,终于坚持。
二、重新定义生命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在自我与环境的反复互动中逐渐刻塑的。”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才略有所知。
环境固然重要,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人。
可能刚开始,谁都会迷茫、困惑。入职时,满腔热情,还没显露头角,就渐渐的被岁月遗忘,周而复始,被遗忘也是一种选择。
郝老师说,人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显现自己、定义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无论环境多么糟糕,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前一段时间,有幸参加了两个读书会,一个是读书联盟2组的活动,一个是五校联动的活动,听起来,我真的成了与书为友的人了。
两个读书会,各有不同,收获也不同。不管哪一个,我都看到了一些爱读书人的样子。在联盟分享时,主持人尽管提醒大家把握一下时间,书友们依然侃侃而谈。
其实,我的读书起点比较低,儿时读过一些小人书,中学时读过几本小说。大学时,读书,一时荒芜。读书,从未想过会与我相伴。直到有了孩子,亲子阅读才真正点燃我,
而每个人的改变、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一年或者几年,而引发成长的或许是一次比赛、一节课、一个设计、一个人……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听到这些,可能会匆匆了事,还有些小侥幸。
读书,似乎不太在意。
分享,似乎有些不情愿。
的确如此,产生这样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
一是,不愿分享,站在台上应付任务而已。现在网络发达,复制,修改,打印,任务完成。
二是,羞于分享,不敢站在台上。毕竟都是同事,分享好与不好,都有些不好意思。
三是,不屑分享,读书干嘛要分享,喜欢读不就行了,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无关他人。
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与想法,可能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读书我们的缘故。我们常常觉得,书读完了,也就忘记了,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也就错误地认为,读书用处不大。
殊不知,读书不仅仅如此,读,只管读,不问收获,如此,才能读进去。
就比如在读书活动中,我却看到不一样场面,两位书友尽管极力压缩时间,说起来,滔滔不绝。是什么精神让她们如此善谈?我想,他们爱读书,读的多了,就如背了很多诗词一样,不说都不行,大概如“水满自溢”把。反过来了说,读几本,也不分享,也不思考,收获自然少,印象自然浅。
就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努力
假期,如果让我选择,我可以窝在家里,几天。
窝着的时候,做些什么呢?梳理最近的工作与生活……
有孩子,也就只能想想。
想到这里,我重新找个舒服的姿势,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