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必须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 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适用。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刚需到底是什么?是陪伴?是辅导?是分数?还是交流?
你可以注意一下,比较熟悉的成年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一旦进入这个频道,家长们一般都会瞬间进入吐槽模式,轮番上阵讨伐孩子的各种问题。
但是你听到最后就会发现,大家说的都是现象,都是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为过来人的我有着自己的经验,那就是你听听就好了,千万不要给人家出主意想办法。正所谓是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你免费给人家提建议想办法的结果通常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况且,家庭教育这种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言传身教,就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做到,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这样看来,那些吐槽孩子各种问题的家长,根本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认真的从自身找原因。
他们的刚需都是要从你这里学一个什么招数或者办法来治理孩子,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之后,就把自己跟孩子对立起来了。
就连基本的信任和交流都没有了,还再奢谈什么家庭教育,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父母以身作则,整体的家庭成员团结一致,跟孩子一起去打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在最初策划的一本书就叫做《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但是我写着写着就逐步意识到,这个选题不是家长们以为的刚需。
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孩子的成长。还有很多家长都是诈尸式育儿,平时工作应酬很忙,也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只是偶尔会想起孩子的学习,一年到头都很少跟老师问一句孩子的情况。
开过家长会回来之后的两个小时之内,才会有一点热情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即便是过问一下,也大多数是问一下,孩子想报什么补习班而已。
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孩子未来的梦想,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只有到了孩子高考前夕,才想到要孩子努力学习,将来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
我经常说这种家长就像语文课本里的那个农夫,平时不耕耘管理,也不是施肥除草,却张嘴就是“我要的是葫芦”,更有甚者要的就是“金刚葫芦娃”。
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和思考,我也渐渐意识到,对于这些诈尸式育儿的家长,也要有耐心。无非就是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诈尸”频率吗,哪怕一次就管三天,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来说,也多了一点关注和鼓励。
为此,我还是愿意跟他们探讨交流一下,如何解决孩子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这过程中再引导家长去注重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去鼓励家长们要主动团结孩子,形成合力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
那一本《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的书我还是想去写,到时候这篇文章,就是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