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师声音亲切,气质优雅。早在上学时,就听过田老师讲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周亚夫军细柳》。后来实习,也在她们学校。实习的时候,添加了他们工作室的公众号。不停地看了许多文章,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力量。
一、亲切又不凡的开场
去年三月有幸能听一次她的讲座。一开始,田老师抛出三种关系,让我们思考。分别是:文与言,师与生,教与考。
田老师先对他们工作室做了简单介绍。想进工作室得先写个申请,每年至少得上交12篇优质文章,每个月会带领成员学习一次,或线上或线下,每学习一次必写一次反思。
她还提到自己2022年,女儿高考前夕,她去阿里进行援西藏活动。她提到,在西藏教学,可以深切感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信仰。她在阿里临时上了一节《桃花源记》。据说准备的本来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确实很敬佩,常年的积累,脑袋里的知识、优盘希沃里的东西可以随意提取。
二、明确中考方向
(一)宏观上——看政策导向
正文开始,她提到的第一个就是政策的方向。她提到,不要以为把书教好,课堂好,成绩好就行了。要多翻翻课标。
现在中考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第二个便是情境化越来越强。中考卷中增加了开放性、应用性试题。
1.留题不重复
所做的试题都尽可能的要和课标接轨。以课标为依据命题。有的试卷看起来好,但其实好几个题都指向一个考点。
2.试题更灵活
要知道新中考试卷中,本来二十三题,2022年共二十一题。其中减少了一个词语辨析题,名著阅读加了一分,语段修改加了一分。名著阅读越来越重视理解与运用,人物评价能力。而不再简简单单的考一些填空。
3.重文化自信
最后,提到义务阶段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把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因为初中生三观并未完全行成。她举了胡适《我的母亲》这个例子,并不是他文笔不好,而是文中有一些点,可能会不自觉的受到学生的关注。这篇文章不能彰显文化自信和正能量。所以后来换成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偏差,要及时纠正才行。
田老师提到,中考试卷中没有一个是负能量的东西。包括作文题目: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积极向上、青春与奋斗等等。文史是最容易使学生思想受到影响的。北京卷就体现着地方特色,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文化自信。语文教学要担任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4.关注国家大事
其中2022的陕西卷中,非连是载人航天的题目,日常中国防民生也得关注关注。田老师还提倡我们可以多看看浙江的试卷。全卷是一个情境,大情境下套着很多小情境。
(二)微观上——看部编版教材
1.学、教、考、评四位一体
教时要时常思考考什么。考到余秋雨的文章,其实老师在教《壶口瀑布》时,可以谈谈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做那些题时就不算太陌生。
她提到很多老师因为中考议论文比重小,就忽视议论文,但这是不可取的。要给高中打基础。诗歌现在也考课内赏析了,就是杜绝那种不讲只听写的情况出现。考题越来越注重内容的高度融合,考察形式的创新,综合性的加强。写作和阅读融合在一起。阅读考察比对,迁移。综合性学习更是综合性考察。后来又讲到社戏教学思路,要进行教学评结合,教时以考题格式开展。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概括、环境、心理、人物。
《社戏》
1.梳理文章思路:动宾形式,四字形式,谁当主语形式。
2.心理描写:第一人称说,词语短句评价概括心理。例如萨拉的夏天。盯着,扑进。第三视角评价,第一人称揣摩。
3.赏析环境描写。注意修辞。自然环境的角度,声音色彩感官通感。
4.人物形象分析。双喜是怎样的人?请赏析。
先评价,四个词。分析。(思维的条理性)
撒拉的夏天。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母亲?
基础落实
赛。错误率大于百分之五十的再赛。
有赛的,有评价有通报有奖励。
目标,任务规划。作品呈现检测。
×读哪哪页×手抄报不要。
综合性学习要有设计感。
小组找素材。老师选优。
主持词。开场白,串词,结语。
花样年华青春无悔。
边听边写记录反思。
文言文,出中考题。
写下水作文。
世说新语,史记。找简单题。出题。
你有没有想过写下来,给与你的温暖动力能维持多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沉淀的更久一些,给你生活和工作起促进作用,加的油是否能让你走的更远一些。
那次学习收获很多。学到了很多前瞻经验、很多教学小经验。思想上还受到很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