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29篇《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研读此文,意为收获把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秘密武器。
作为一名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在把控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上,还是有一点自己的心得的。我的思考,要让学生跟随你的脚步一步步的进行课堂学习,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这其中,可以用多种教学形式,可以用多种教学载体,可以用幽默的话语引领,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带着这些自己的见解,我开始研读文章,希望从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足迹。
在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之后,苏氏提出:“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儿童只有保持这样的探索自豪感,才能从师生的互动中体会到前进的动力。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如何去做呢?
苏氏说,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一下子又让我感觉云里雾里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是什么?学生的见闻的广度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里的前者仍然是说学生要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学生的见闻的广度是说学生的知识面。这两者,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与否。
文章中还讲到,我们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知识,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只有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认为,小学生的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长的,老师也不要期望孩子们对整节课的内容都保持着高涨的兴奋感,毕竟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进度不一,我们也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高涨学习热情,但是,我们可以思考,通过各种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奠基了本课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可以实现把已知与未知相结合的探索进步过程,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有收获有自豪感,而且,这种感受来自于自身的思考努力过程,这就是主动探索的学习,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有意义的学习新知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所学,是自己进步的结果。
同时,因素二中所讲述的还是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学习并且认识到阅读的重要,在本文中,阅读对于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的过程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阅读也就没有广度,也就无法融入借助已知探究未知的获取知识的自豪感,反之就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日复一日的煎熬学习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丢失了热情,那那无法保证学习的过程是绿色的和健康的了。
总而言之,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要把控住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思考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到进步的自豪感。我想,这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