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913字,阅读需7分钟。
纸质书到了,准备放假好好读一读,无奈又完美错过。放假第一天,随着先生一大清早五点多就去赶路,回到几年未回的老家。于是又一次打开了“微信读书”,在搜索栏一搜《教育的细节》,还好,有这本电子书。一路上,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阅读那些书评,居然有一种让我不忍离开的感觉,似乎遇见了一位理解当下教育的知音。诸如“观念的水位决定教育的水位”“不玩概念,不纠缠理论,语言朴实,思想厚重。从诸多教育故事中展开对教育常识和教育理论的真实思考”等等话语,让我如沐春风。
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深圳市独立教师蔡兴蓉写的书评:
“或热血奔流,或冷泪盈眶。
我不知道是这本书点燃了我,还是我点燃了这本书,以至久久不能安眠。从前不懂“诚自明矣,明自诚矣”,现在明白了:只有真诚才能明白事理,又只有明白事理才能真诚。
我曾经在路灯下徘徊,自以为把一切都打量得清楚,殊不知路灯其实也是一种黑——它屏蔽了满天的星辰。
我曾经从飞机上落地,蓝天白云一下变成惨风酸雨,才知道:不是这世上没有阳光,而是我们高度不够。”
不知当你读到这段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能感受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中朱老师对教育的一片真诚和炽热的教育情怀,也能感受到蔡老师的虚怀若谷,瞬间觉得自己只是一粒尘埃,连一盏路灯都不是,更没有什么高度,哪有啥值得去骄傲一下的呢?偶尔的炫耀也只是孤芳自赏罢了。
朱老师选择了教育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来讲故事,娓娓道来,就像和人在聊天。每个故事中蕴含着对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分析,也让人直感叹“真是这样的道理”。
01 做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
在《做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中讲了一种现象:校长们参加论坛会,抱怨自己学校办的什么教育的提法,诸如“幸福教育”“人格教育”“英才教育”等。朱老师说哪有那么多的教育,“教育就是教育”。
是啊,为什么非要把“教育”说成这样教育,那样教育呢?那只是为了给学校和校长增加一个辨识度而已,其本质都应该就是一个“教育”呀!不知是从何时兴起,甚至出现了一种“冠名之风”,将人与“教育”链接了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教育的名师。
如何才能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
朱老师在书中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谈了如何有思想?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具备三种思维:一是有效思维,二是开放思维,三是超越思维。
要达到有效思维又需三种意识:一是铁律意识,二是变通意识,三是传播意识。
要形成开放思维也需三种意识:一是成长意识。二是问题意识。三是独立意识。其中问题意识是最重要的,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判断一个教师有无创造力的分水岭。能发现问题,就会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就会一直行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路上,创造着解决问题的路径。
要形成超越思维也需确立三种意识:一是未来意识,用远见卓识,照亮未来。二是品味意识,提高审美眼光,道德修养,精神信仰等。三是境界意识。即超越狭隘的功利境界,回归到成全人的教育目标上。
人啊,人到哪里去了?想起有位校长曾经提出要办“人的教育”。我是能理解这位校长心中的“人”的。但谈何容易呢?朱老师在书中说:“教育的现实困境,功利思维作祟,要求教育要像狂奔的野兔一样快,甚至恨不得对其施行“变性手术”,将乌龟变成兔子。”读到这里时我不禁一阵唏嘘。
朱老师接着说教育实践家。教育实践家一定是具备深厚的实践智慧。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将一般原则和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我回想起多年前在树人小学任科研主任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当时自己在科研工作的路上已经有些时日了,也是有感而发吧。一位站立讲台的教师,若没有思想,没有主动去发现今天的课堂与昨天的课堂有什么区别?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有何不同?一句话,就是老师对教育工作中身边的一切都熟视无睹,没有思考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老师的工作就失去了创造性,失去了获得“实践智慧”的机会。
02 细节中见“真”教育
教育,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歌唱,教育的歌唱就在每个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日常。在日常中的诸多细节中,才能见到“真”教育。
朱老师在书中如是说:
细节虽小,却有穿透灵魂的力量!
细节,体现了育人者的教育智慧!
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
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
……
马克斯·范梅南所说,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那就是“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洞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书中《润泽的座位》讲述了老师如何对待一个多次要求调换座位的女生的故事,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召开了一次班会,让这位女生受到了教育。
“教育躲藏在座位里。”
好一个“躲藏”啊!教育还会躲藏在哪些地方呢?作业本、家长会、讲台、楼道、校门口、操场、电话……教育无处不在啊!
那天,学校要接待来自海南三亚的考察团客人。教育也藏在“接待”里了。如何“接待”呢?我们展示了学校独特的课程,我们让“小导游”为客人们介绍,大方自信地引导客人参与体验学习。
书中《有生命的道具》这个故事讲述了朱老师听取的两节课的思考。在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堂上,贾老师用口袋里的桔子,帮助孩子们理解“新鲜”,用学生接受礼物的行为来理解“鞠躬”,用老师对学生精彩表现的尊重而弯身行礼,帮助孩子们理解行为“鞠躬”的内在含义。
朱老师提出了课堂中道具使用的问题。道具是否“有生命”,可作为衡量道具在教学中是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这令我想起一些课堂来。老师将要理解的词语做成一条条“词块”,当教学行进到点的时候,就将那条“词块”拿出来,贴在黑板上。老师就算走过了这一教学环节,完成了教学任务。“词块”冷冰冰地站立在黑板上。“词块”这种常见的教学道具,没有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
前不久,听到一堂低段的儿童阅读绘本课。老师贴出的词条有“互相帮忙”“一起决定”“学会合作”等等。“帮忙”“决定”“合作”等词语的理解,如果能像贾老师一样,将它融入孩子的生命体验,或许就不会这样干瘪、空洞了。
朱老师说,美好的教育蕴藏于学校生活中每一个以人为本的细节里。寻常而深刻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逼近着教育的现实与本质。
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呵护人性的目的。
教育,都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细节,不是一件件事情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对诸事吹毛求疵,它涵盖了你做事的态度,对人的温度,更涵盖了你对生活和世界的热度。背后,藏着你的情感和价值观。
小细节,振聋发聩;大视野,海阔天空。
这本书中的文字,是朱老师真诚思考的痕迹。这一点真令人感动!
我想,当你在键盘上敲击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时候,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读了《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越发坚定,要用文字,留下真诚思考的痕迹。
2023.4.30上午
写于大别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