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80301
泰伯篇第3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白话】
曾子病重,召来他的门人弟子说:“拉开衾被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戒慎恐惧,好像走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往后,我知道自己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
【思考之一】为什么说“曾子有疾”,而不说“曾子有病”?
曾子,名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之一。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子自幼就浸润在儒学的文化中。虽然他并不聪明,但他非常勤奋,能够遵照老师的教诲,笃实践行,每日三省其身,特别是他对孔子所传的《孝经》能够认真持守践行,所以孔子临终时将年幼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托付给年仅27岁的曾子。曾子著《大学》,述《孝经》,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
曾子临终时,把弟子们都召集来,交代遗言:“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就能免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了,各位同学!”
“疾”,《说文》上说“病,疾加也”,就是说病是疾的加剧加重,因此“疾”可以理解为是小病,病是比较严重的。此时,曾子已经七十一岁了,作为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就要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所以召集弟子们交待后事。按一般道理,应说“曾子病重”“病危”,可是为什么曾子的门弟子却记载为“曾子有疾”,说他得了小病呢?这是因为曾子年事已高,也算是寿终正寝了,所以说“曾子有疾”,而不说“有病”。
【思考之二】曾子临终为什么要弟子“启予足,启予手”?
对于“启予足!启予手!”后世有三种解释:一是打开被子看手足是否有损伤;二是帮助展开手足;三是仔细看看手足。三种解释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认为曾子要求弟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曾子临终时对弟子们进行孝道教育的身教。
为什么曾子临终将弟子们召集来,让他们看看自己的手、自己的脚呢?一般来说,临终遗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嘱咐。那么,曾子这里所展现的言行,显然也就是曾子认为对弟子们来说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希望弟子们能够牢牢记住,并能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
儒家的教育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章)那么“孝”又从哪里开始呢?《孝经》中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与的,不敢轻易地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在《礼记·祭义篇》中,孔子还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父母完整地生下了你的身体,你在死去的时候,就应该把完整的身体归返给父母,这才可以称为孝。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身体不受损伤,能够健康成长。当子女身体受到伤害时,父母恨不得自己去承受痛苦。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父母能够亲自为子女输血,乃至移植身体器官。
对于孝子来说,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损伤感到痛苦,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孝子会很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以让父母放心。
所以,孝子就不会违反交通规则,让自己处于不必要的风险中;孝子也不会轻易做损伤身体的事情,比如熬夜、酗酒、暴饮暴食乃至于冒险,当然就更不会打架、斗殴、吸毒、犯罪了。
如果我们都能做好孝子,守护好自己的身体,社会将会减少多少的冲突纷争,乃至于犯罪啊。
【思考之三】怎么样理解儒家对“身体”的重视?
可能有人会说,“大家都怕损伤身体,那些有风险的必须做的工作谁来做呢?比如军人,就不能贪生怕死啊。”
没错。所以,夫子说,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还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能够修养德行,成为对家庭、国家,乃至对天下真正有价值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此才能够得到众人的爱戴,也才能利益后世子孙,让父母感到荣光,这才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儒家并不说一切损伤身体的事都不能做,真正在立身行道之时,还是要“当仁不让”,乃至于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反对的只是那些为无意义的事情而轻易损伤自己身体的行为,乃至承受不必要的风险,因此才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曾子是至孝之人,所以临终向弟子展示自己的身体,正是为了告诉弟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