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
《论语•子罕篇》
【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译文】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这方面说的是孔子很重视礼,对礼的坚持是说。古代的礼一定要遵守,例如在跪拜这件事情上,不能为了追求安逸舒适,而省掉必要的堂下拜,因为这个代表着对堂上之人的尊敬。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孔子一生都在杜绝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孔子的四戒,不要臆测,不要瞎猜,务必是不要武断,不要把个人的意志变成整个公司的准则物,故是不要固执,对于一件事情如果知道了新的信息,颠覆了以往的观点就该改变误我是不要主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4个字就是意必固我要杜绝的东西,你相当于是推理的解题,大部分人都有被别人推理的过程,所以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家应该更多的沟通,而不是要靠自己的推理和揣测。做到这4点基本上就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孔子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接受不确定性,敢于拥抱和接受不确定性,才是人生进步最快的态度。
【原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里讲的是一种文化的使命感,能够使人冷静强大和坚韧,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谁跟随的同志问咱们应该怎么办?孔子安慰周文周围的人,他有强大的使命感,就会焕发出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丈夫情结,这段话的意思是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人,绝对不会断送于此。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被封圣并非孔子的本意,孔子是一个很低调,非常真诚和朴实的人